没错,取舍。
不少教练都有说过一句,战术和球员的实力特点,甚至发挥,为了团队会有所取舍。
他不太认同,因为他觉得,教练难道不该是把所有的球员优点都集合起来,让他们更好的锻炼,更好的发挥吗?
而且,业余青年比赛真的不算什么,没有比让人发挥更好,更大程度的成长来的重要。
前面两局,他的发挥中规中矩,该防该攻的都有表现,虽然他们输了两局,但总体上,队员们的表现不算太差。
他是主力副攻,自然也不差。
而到第三局,因为思路上的改变,更是把他和队友们的优势和优点发挥了十足。他在其中,更是发挥的很好。
稍微估算下数据,只打了17个球,他充当主导或协助的攻防中,他参与了近一半,8次拦网,4次拦网得分,其中有一多半有他的身影。
可以说,他成为了一段时间来,东山昌邑真正意义上核心的部分。
能有这样的发挥,他很满足,尽管挺累,但他相信自己能打下去。
队友们也累,但大家打的很有动力,同样也都好。
这不是很好吗?
可如果一旦变动,情况如何就不太确定了。
不是他自私想着自己表现枉顾球队,他其实始终也是想着其他所有的队友。
或许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他比一般队友想的更多,他对青年业余比赛的定位更清晰。
主要是,他认为,改变不一定就能收获到应有的效果,在他认为,现在的模式,才是最适合东山昌邑,以及他和队友们的模式。
打比赛,不就是要尽可能的发挥出自身优点吗?能更好的发挥球员们的优点,那肯定就是好战术了。
如果只是为了能胜对手,而放弃球员优点,打一套所谓的针对对手的战术,那这样的战术真能叫战术?
前天对进才中学的那一场,就是最后一局中,所谓的战术运转失败了倒置的。
球员们把自身部分优势丢了,去追逐进才中学的节奏,力图寻求打的更合理,结果,他们累的快趴下,最终还是输了。
看起来似乎他们拼了5局,高爆发高消耗,体力不足跟不上节奏,所以最后被进才中学拖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