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看了一下日期,这封信写于数月前。
马十三肯定早就收到,但一直不回。
“马十三一个干杀猪盘的,怎么可能真娶她?要不是昨日走投无路,估计都想不起这位程小娘子了。”
想到这里,他决定到蒋州后,干脆找个时间将信送到程家小姐手中。
一则让对方早日斩断情丝,省得耽误大好年华。
二则正好趁机在蒋州打响种花大侠杨遇安的名号,将扬州大总管府的注意力吸引到这边。
“在扬州杀了欺辱良家女子的恶霸,在蒋州揭穿负心汉的真面目,我这种花大侠怕不是要成为江南妇女之友,哈哈……”
……
天色暗下,杨遇安再度上路。
却不是走陆地入城,而是从长江上绕了一个大湾,绕开防卫森严的城北,在西边一条被后世称为“秦淮”的小河潜了进去。
陆双为他准备的落脚地,就在这里附近。
且说,杨坚下令荡平六朝旧都建康后,新兴的蒋州州城其实并非原址重建,而是选址在建康西北方一处名为“石头城”的地方。
该城最早为三国东吴的孙权所建,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早已破败,但城市地基尚在,被后来的隋人重新利用起来筑城。
当初杨遇安让陆双尝试“地道战”,便是基于这个现实。
江南潮湿多雨,想仿照华北平原那样打地洞,显然不现实。
不过石头城本身作为一座镇守大江的军事要塞,结构十分牢固,内部不但有考虑排水的需求,还同时建有许多藏兵洞,或者用来储藏粮食军械,或者供值守士兵休息。
重建的蒋州城不可能将这些破败的地洞全都修好,这样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于是残留下来的,位置相对隐蔽的洞穴,就成了陆双开发“地道”的基础。
这便是因地制宜。
反正杨遇安也不要求陆双建造一座坚不可摧的军事堡垒,只是一个临时隐蔽的“安全屋”而已。
除了掌握大量前人记忆的杨遇安,这些残洞今世几乎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