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要的一件事,便是人才不够用。
大秦官制改革后,需要大批的人才,虽然赵扶苏身边有文有蒙毅、萧何,武有蒙恬、韩信、王离等,但,对于要征服全球的大秦帝国来说,人才还有天大的缺口。
若是没有足够多的人才,以后就算打下全球,也无法治理好。
最终搞得跟成吉思汗一样,即便铁蹄踏遍欧亚大陆,疆域无效辽阔,但很快就会分崩瓦解,昙花一现。
赵扶苏已下令,于五年内,要大秦各郡、县、乡,大范围设立乡学、县学、郡学。
届时,只要是适龄的孩童都可以到乡学接受启蒙、教育。
乡学一般学习五年;
若能通过考核,便升入县学,学习三年;
再通过考核则升入郡学,同样学习三年;
最后,通过考核便是升入国学。
乡学、县学生员,要学习简体汉字、数学等全部学科。
郡学生员,则开始依据个人禀赋,进行分类别的教授,善于文字、史学方面的则选择文科;善于数学等方面的则选择理科。
是的,赵扶苏将后世的教育体系,经过改良之后,搬到了大秦。
在两千年前的大秦朝,慢慢生根发芽,如同铁杵磨针般缓缓改变大秦文脉……
他能推行全民教育有两个重要基础。
其中一个重要基础,便是土豆、小麦、番薯、优质棉花种子等高产农作物,在大秦全面普及。
再加上制造肥料技术也即将普及,从而使得秦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能够很好的解决温饱问题。
唯有如此,百姓才有余力将子嗣后代,送入学堂学习。
否则,连肚子都填不饱,学习就更无从谈起,孩子们还是在家帮忙放牛牧羊、刨地,整口吃的更现实!
当然,物质只是推行全民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基础;
还有一个基础则是赵扶苏个人威望极高,并有文武内阁的全力支持,可以压制秦朝内部的一众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