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都重要。”
赵澄耐性的回答道:“内容为王,真正受人喜爱的作品有可能是名家的,但一定是内容好的。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新作家的作品再好也不容易被人看见,所以要名声大的作家配上真正的好内容,相辅相成,才是成就好作品的关键。”
“那也就是说,老板是认可作家提升知名度的?”
“当然。”
“那书屋为何没有制定……与提升作家名声有关的任何计划?”
羊采娥紧紧地盯着赵澄的眼睛,接着道:“是因为书屋的这种码农模式……让老板担心作家有名声了离开书屋单干?”
“姐姐……”冬画倒茶的手僵了一下,用手肘碰羊采娥。
“让她说。”赵澄压压手。
羊采娥道:“我不是故意来说这些和你作对,我就是觉得如果可以的话,书屋在连载作品的同时,也应该在提升作家知名度上下功夫。一旦作家的知名度上去了,以后的作品更好卖,而且……”
“而且什么?”
“老板你还有别的生意,可以利用作家的名声,为你其它的生意做宣传。”
赵澄眼睛一亮,看向羊采娥的目光流露出一丝诧异。
这羊采娥,还真不是个花瓶。
思想很前卫嘛!
短短一个月就熟悉了书屋的工作方式,而且写出来的稿子质量还能用,速度也跟得上,现在又提出如此超前的想法,让赵澄简直对她刮目相看。
赵澄起身,负手到亭边看着湖面上成群的鱼儿,道:“我一点都不担心成名后的作家出去单干,首先他们出去后还写不写的好就是个大问题。”
“在书屋,故事是我说给他们的,创作的同时还有人及时校稿斧正,以防止他们把握不住方向,把文写偏。”
“离开了我,他们未必写得好。”
这时湖面上一条鱼离开了鱼群,顿时像个没头苍蝇般到处乱窜。
“书屋成立三年了,不是没有人走过,但没有一人能靠自己写出来。”
赵澄转过身,在围栏上坐下,道:“不过……我是支持你这个想法的,但你有好办法吗?如果有,我们可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