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皇上驾崩啦!
帝:掉哪妈!扑该仔!吔屎啦你!
“南蛮北侉”的说法流传几百年,大家谁也别说谁了。
……
韩家兄弟文武双全。
尤其是韩霖将来写成于崇祯八年的《守圉全书》尤为出彩。
“谓目下奴虏交讧,腹背收敌,城池不守,封疆大坏。世间兵书谈守者寥寥数言,谈战者博而寡要。故广采兼收,拔尤汰冗,详守略战,厘为八篇。全用其言,虽庸人可以无患。”
到顺治三年,钱谦益题《守圉全书》卷首,即谓“鼎革后则又大不合时宜矣,阅者慎勿轻示人”。
《守圉全书》除介绍西洋火器外,还有大量篇幅叙述棱堡。
一百年前,棱堡式防御体系,即所谓“意呆利式要塞”趋于成熟。之后西欧各国普遍采用。
早在万历年,萨尔浒之役明军惨败,徐光启上“辽左阽危已甚疏”,首言“亟造都城万年敌台,以为永永无虞之计”。
提议在京师周城建造大型三层敌台十二座,并将旧制敌台改造为“三角三层空心式样”。
天启元年,兵部尚书崔景荣又上奏,支持徐光启据西洋法建立敌台之议,“宜行工部详议而行”。得旨,“敌台着工部速议奏”。
图样、模型很快都弄好了。
个把月后,方案经工部营缮司略加修改,李之藻核定预算,建造单个敌台,物料、运费,工价等项,合计需银约四万五千两。
可惜经费无着。
官们再上言请赐发内帑,皇帝不愿掏腰包。事遂中止。
天启二年,孙承宗至山海关督理军务。孙元化入其麾下,受命“相度北山南海设奇兵于高深之间”,于险要之地建台。
孙元化想将旧式敌台改造为三角形棱堡式铳台。
“故法宜出为锐角,锐角者,犹推敌於角外,以就我击,故铳无不到,而敌无得近也。”
“今筑城则马面台宜为小锐角;城之四隅,宜为大锐角;若止筑台,则或于四隅为大锐角;或於四面各出小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