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

作者:三院老哥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字要给我刻好喽!不定哪天我就回来了。”

“一定一定。大将军只管放心。”

天井关头子拿了一百两银子,守军每人得了五两银子犒赏,欢送革命军离去。

“兄弟们一定常来啊!”守军们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再往前出山就是泽州(晋城),有宁山卫衙门在彼处。

宁山卫归属直隶界的后军都督府,其官廨却设于山西泽州,但是麾下大多数卫所兵和屯田又在河南、河北境,分布于浚县、新乡、辉县、获嘉、滑县五地。1明代滑县、浚县隶属河北大名府。

至于为啥这样安排,焦竑说“亦犬牙相制之意。”

所以,前面的宁山卫没啥兵,不过未免吓着他们,革命军在路口转向西北行。

过天水岭、东岭口至上黎川,经冶底、望头、岸村,天黑前革命军进入阳城境。

可叹王嘉胤一代枭雄,居然在此命丧割头小鬼。

老王且安息吧!凶手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迟早回老家。过些年去弄死他。

大队车马休息片刻,然后刘芳亮带着他们连夜赶路。还是要避人耳目,低调一点好。

李自成则好睡一晚,第二天顺路去拜访各村名人。

沿沁河往上,先到了润城镇。

这里自古有“铁冶镇”之称。

阳城县一带年铁产量将近八百万斤,润城又为其中翘楚。

这一带坩埚炼铁技术传承悠久,再加上有高质量的兰花炭,因此造出的铁器名扬天下。

其实炼出来的钢也很不少,只是未多加分辨,有时候就和铁混用了。

坩埚和煮药罐子差不多大小,略高点。一锅出铁六七斤左右。一炉又有好多锅。

小镇里烟火缭绕,街道上摩肩擦踵。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