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革命军一路上能多多的遇到些那种人。
当晚,大统领留宿窦庄,继续跟张道濬深谈。
短毛这人挺和气,老张也就放开了提建议。
他以为,名不正则言不顺。
韬光养晦在现今时势下不妥,应该公然打出旗号,昭告天下,革命军要改朝换代。
因为“流寇”根本没有号召力。
没有哪个读书人会冒着掉脑袋、被挖心掏肝烤着吃等风险,跑来给你献策:大王,这样不行,你要广积粮缓称王。
不管流寇实际上干没干那些事情,反正名声是传出去了。一般人躲都来不及,哪还敢投奔。
张道濬絮絮叨叨一通,让李自成想起了太平天国。
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事时就建立了国号。等到攻占广西永安,虽然只是一个小县城,相对金田村已经是大城市了。
于是,洪秀全迫不及待的搞出个“永安建制”。
建立各项制度、发布新历法、废除清朝纪年;颁布三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等等。
另外,杨秀清等五人全部封王。
后人看来他们不免过于猴急,就是个暴发户嘴脸,泥腿子上不得台面。
可当事人却并不那么想。人家跟着造反,不止立马看到了好处,实实在在的过了一回出将入相的瘾,而且也有了方向,有了奔头。这就坚定了他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只要将来事情成了,做为开国元勋,荣华富贵自然唾手可得。
人家洪秀全从开始的定位就是一个新兴政权,而不是土匪流寇。这立意就比历朝历代的造反者们高了五层楼。
所以太平天国一竖起旗号,很多北方人都南下投奔。
由此可见,韬光养晦,稳则稳矣,但对鼓舞士气未免不利,又如何能招揽来五湖四海的高人?
一个好汉三个帮。革命军不缺炮灰,缺的是人才。当然,把小兵说成炮灰有些不敬,可实情差不多就是那样。一将功成万骨枯。
任何时代都存在着一大批不满现实秩序的人。他们渴望改变,但是又清楚凭自己的能力不但不足以登高一呼,就连当个土豪的本事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