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华北地区的粮食作物整体呈现出“小米为主”,“麦作崛起”的趋势。即主要作物为小米,而麦子虽然大幅度崛起,但尚且无法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到南宋初期,小麦在产量上已经能够与小米相抗衡,但在种植区域上仍然不如小米广泛。
不但人离不开谷子,连牲畜也离不开。别的谷类,只吃果粒,此则除根以外,都为人畜的食品饲料。不但秸秆作饲料,就是小米碾出之糠皮,也是猪鸡等最好的食料。
明代北方小麦种植大大提升,无论是面积还是种植区域,都已经有了能够挑战小米传统主粮地位的能力。
其中一个原因是小麦经济价值高,尤其施行“一条鞭法”,老农们不得不种麦子换钱。但你要让他们自己选,当然还是更喜欢小米、高粱等,有产量也能顶饱,更比小麦好伺候。
宋应星说:“燕、秦、豫、齐、鲁诸道,丞民粒食,小麦居半”。
想想都知道不可能。那现象大概是相对于城市里的富裕居民而言。
明清两代,华北地区农民主要食用的还是小米、豆类和各种杂粮。
甚至直到未来的几百年后,胶东根据地建立的仍然是“小米本位制”金融体系,一直沿用到解放。同时整个华北、西北差不多都是采用“小米代薪”、“小米代金”体系。可见小米地位。
玉米、红薯、土豆没流行,还有个重要原因——别指望它们在明代能亩产上千,跟品种、育种有关。你也别拿后世甜滋滋的红薯跟明代红薯比,两者差远了。
南方气候好,同样一亩地,人家种个占城稻收益不比红薯大?而且伺候红薯并不省事,用块茎发芽,然后扦插、起垄、收储等等都很麻烦。
至于北方,哪怕后世陕北南泥湾三五九旅大开荒,种植的玉米红薯土豆也不多,占比只超过水稻一些。
抿国时期的玉米产量也就一百斤左右,甚至比不上小麦。
至于红薯,产量高些,但它水分大,营养价值低,折合干粮二百斤左右。它又比传统作物难储存难加工,要么在地窖里坏掉,要么晾晒时遇到阴雨天发霉……
所以直到新中国前后,所谓美洲作物的种植面积大概只占百分之十左右,没啥地位。其中东北玉米还占了相当大比例。
它们唯一的优势在于耐旱、耐贫瘠地。随便在山坡上开荒种一点,也不占用正经耕地。
红薯等作物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减弱了天灾对贫民的冲击,原本可能造成动乱的饥荒能够因为红薯而消弭——但平时做主粮是不行的。
明末即将到来的北方各地连旱,正适合推广这些救荒物。
另外,旱灾后容易起蝗灾,蚂蚱们号称过境之处寸草不生,但主要危害的飞蝗,却挑食,不怎么吃红薯土豆叶子。
……
隔天,又有江南客来了。
邢秀娘的消息传回老家,都知道她“发达”了,一群亲戚故旧扶老携幼前来“打秋风”。有三四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