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徽商快人一步

作者:三院老哥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态平天国时期又是最后一个暴击,徽商亏损了三千多万两白银。曾剃头的军纪就不用说了,“皖南及江宁各省,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

就连本地的祁门红茶,也因为干不过搅屎棍在阿三那边搞的红茶,也完了。徽商可以说是一次性衰落下来的,此后再没恢复元气。

相对来说,晋商还挺能扛,一直活到最后才被时代的浪潮掀翻。

再回过头继续说当铺,这买卖能挣钱,徽商做的也大,触角遍及全国。

“今徽商开当,遍于江北”;在江南,常州府“质库拥资孳息,大半徽商”;又浙江平湖县,“新安富人,挟资权子母盘踞其中,至数十家。”

在北京的徽商汪箕,“家资数百万,典铺数十处。”;徽州典商汪彦,资本数十万,“大小伙计都有百十余人”;汪保通,治典于上海,当铺规模极大,设分当,“里中富人无出其右者”;湖广“汪朝奉开当于襄阳”;汪可钦“伯兄以高资行质于粤;许某治典江浙各地,资本数年百万,“质物之肆四十余所”,管事及克厮役不下2000人;又有“吴老典”治典扬州,“家有十典,江北之富未出有其右者”……

徽州当商规模全国第一,垄断了苏浙一带的典当业。晚明时期南京附近有当铺500家,大部分都是徽商势力。

“……当铺总有五百家。福建铺本少,取利三分、四分;徽州铺本大,取利仅一分、二分、三分,均之有善于贫民。人情最不喜福建,亦无可奈何也。”

可见,福建典当行坚持高利率,根本难以与徽商竞争。

整个河南有两百多家徽商当铺,怀庆府城有三家。

今早利民当铺刚开门,排队的顾客立马涌上前。他们都知道当铺被哄抢了,所以要赶紧来要赔偿。

汉子掏出当票和银子拍在柜台上,“手头宽绰了,就想着把衣服赎回来。您点点数,我怕把利钱算错了。”

当票是当铺收货后付给当户的书面凭证,也是客人日后赎取当物的唯一凭证。

开“当票”是一门学问。

首先甭管您多好的东西,“当票”上面一律格外贬低货品成色。即便是崭新的好东西,也一定会被评价为“半旧”。

如,新衣服写“油旧破补衣服一件”;皮毛大衣必写“光板没毛,虫吃鼠咬”或“缺襟断袖”;丝绒衣服写“呢布大袄”;金银首饰写“镀金锡首饰”;翡翠玉石写“硝石”;名家字画一律写“仿”;紫檀花梨则写“硬杂木”……

总之就是故意把好东西写成不值钱的破烂货。

其中缘由跟当铺的高柜台一样,吃亏吃怕了才弄出来的自保措施。毕竟伙计、朝奉们总会有走眼的时候。

比如,某人当金手镯一对,你给票子上写“金手镯一对”。等人家来赎当,说货不对,你给掉包了。当众剪开验货,确为“镀金锡镯”,那当铺只能作价赔偿。

书画古玩就更难鉴定了,甚至还有人专门合伙行骗。那当铺就血亏了,且无处申冤,只能自认倒霉。

再比如皮袄、绫罗绸缎之类,万一当铺保管不当,衣服受潮或被虫吃鼠咬,当票上要是原写是新货,那就赔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