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自然条件好,除了农业科技实力和农场经营能力弱外,还有丰富的可开发利用耕地资源,粮食增产潜能巨大,农业资源却极为丰富,拥有大量土地可以生产出口农产品。
布兰卡市完全可以联合南方省份,在合适的地点,成立农业合作社,种植小麦,大豆,水稻等产品。
特别是大豆种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现在的阿根廷大豆产量低种植面积小,圣赫塞没有太大意外。
相比水稻这个圣赫塞的心念念的未来作物,大豆其实更加现实一些。
毕竟大豆可是一个重要的猪饲料来源,也可以养牛。
19世纪下半叶,大豆传入阿根廷,在此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都只有零星的种植,近年来有所增加,但大多都是普通大豆。
目前国内的大豆种植面积非常小,大概不超过1000公顷。
阿根廷第一次进行大豆栽培是在1880年前后,
当时,门多萨省的一位法国葡萄酒商人提出种植大豆以改善葡萄种植园土壤的建议。
育种实验方面的相对滞后,限制了阿根廷大豆的早期传播。
尽管如此,阿根廷还是在大豆的栽培试验方面,还是取得一些进展。
大萧条到二战期间,国际贸易严重受挫,当时阿根廷国内食用油无法通过进口获得,迫使国内考虑发展本国食用油生产,而当时最重要的农作物就是向日葵,种植面积开始增加,大豆败北。
这是因为,与大豆相比,向日葵更容易通过机械化生产,可以更快更便利地获取新品种,同时又可以通过国家信贷获得更大的官方支持。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向日葵与其他谷物很早便被纳入最低价格和政府支持之列,但大豆却没有享受这种待遇。
尽管46年农业部的农场实验证明阿根廷非常适合种植大豆。
大豆在阿根廷的传播依然面临着大问题,例如缺少国内市场与海外竞争激烈,葵花籽油等食用油的大量供应,可用于出口的农产品的大量生产,阻碍作为替代品的大豆的种植。
而且,大豆的出油率和油的质量,都低于向日葵与花生等食用油和及工业用油。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大豆这一东方作物没能获得阿根廷政府的重视,导致很少有官方措施去鼓励有关大豆的研究、贷款及价格。
不过在圣赫塞看来已经有所转变,他想扩大阿根廷肉类生产,特别是室内养殖肉猪和肉牛,大豆除了榨油,其余的副产品可以作为优质饲料,空余出来的草场可以变为耕地,良性循环。
种植大豆无法给农民带来高额利润,所以国内的大豆种植面积一直不大。
大豆这个产品,将会随着国际大豆市场的逐步开放,大豆种植面积将会不断扩张,而大豆的育种一系列工作,也可以同步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