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这种天然的落差,让人有了希望,又有几分失望。
苏洵收起这幅字,朝着樵公拱了拱身子,道:“多谢樵公。”
樵公点了点头,依旧坐在案头,没有起身。
苏洵静静地在一旁,看着樵公写上一幅又一幅字。
每一幅字,不尽相同。
有的字,如同沐浴在春风中,让人精神一振。
有的字,却又让人感觉身处汪洋之中,飘忽不定。
又有的字,让人充满愁苦,无始无终。
每一种字不尽相同,整体给人的感觉也有很大的差别。
苏洵看在眼里,心中却是吃惊万分。
是怎样一种心境,让樵公会写出这样的字,这样的字,何其深刻。
苏洵深深地呼了口气,他开始很是仔细的看着樵公那张布满沧桑的脸,那张脸,和所有的老者都没有区别。
那双手,异常干瘪,经脉突出。
倘若不是亲眼所见,谁又能相信,面前的老者对文字的理解竟然如此深刻。
随着一幅幅的字书写完毕,樵公已是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那名红衣青年当即将文房四宝收起,朝着众人躬了躬身,道:“樵公已经劳累,还望诸位谅解。”
其余未能求得一幅字的青年人,叹了口气,面露失望之色。
红衣青年收拾好文房四方,放入状元箱内,背在身上。
红衣青年很是小心的搀扶樵公,向前走去。
苏洵看在眼里,动了好奇之心,当即招呼一声,跟了上去。
也不知道跟了多久,樵公当即停下身躯,开口道:“小先生为何一直尾随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