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毕一生之力都不一定能学习完一个三级学科。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
人类的科技爆发是从最近两百年开始的,积累到现在,如果需要研究最前沿的知识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会越来越多。
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在二十多岁时就共享了重大研究成果,而如今二十多岁可能还没完成学业,博士毕业后学习了最前沿的知识再开始进行研发,往往都在三十岁以后了。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近代史后,几乎就没有再出现过类似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人物了。
人类的突破创新是有年龄限制的,一般也就在三十五岁之前,而三十五岁之前如果没什么重大突破创新,那么以后基本也不会有了。
因为在三十五岁之前,人的精力,思维能力以及大脑的活性都还处在巅峰状态,过了这个坎,人类就像被身体上了一把锁一样,很难突破限制。
就算学习能力都会大打折扣,更别提创新了。
而一个普通的人读完博士就已经到了三十岁,如果遭遇一些问题,可能三十五岁才毕业走向社会。
早已经过了创新的年纪了。
此外,人类社会的科技越是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就越模糊,需要科研人员掌握的知识量就越多。
到了可控核聚变这种科技层度,那总体设计的学科知识可以说多的吓人,从最基础的物理数学开始,到计算机控制,到材料再到化学,建筑等,完全不是一个人能掌握的。
这需要无数的不同学科的人共同配合,才能实现。
韩元觉得,如果自己没有开挂的话,单纯以自己原先的学习能力,终其一生,估计也就能简单的应用蒸汽和电力。
至于可控核聚变的学习,估计这辈子都别想了。
然而现在拦在他面前的,是数学基础和物理基础,两者加起来,有超过五十个分支的学科。
纵然纯学习可控核聚变不需要将这些学科全部学完,但至少也有超过十个以上的学科他是需要学习的。
最起码要能让他看懂这份可控核聚变资料中的数学物理模型。
连模型都看不懂,更别提了解原理和进行施工了。
.......
“需要联系外面,找外面要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