氚-氦3可控核聚变释放中子很少,几乎不需要太多的防护,而氦3*氦3可控核聚变更是不释放中子。
那么人类为什么非要在“氚–氘”可控核聚变上一棵树上吊死,而不试试别的呢?
这就涉及到可控核聚变的原理,以及可控核聚变释放能量的量了。
其实要让原子核进行聚变,条件相当单一。
只要核聚变的反应物,也就是原子核的运行速度足够快,或者说它本身拥有的动能足够高,那么两颗原子核靠得足够近,聚变反应就有能发生了。
注意,这里是有可能发生,而不是一定会发生。
因为原子核也是自带自带核外电场的,它会排斥其他的原子核。
所以需要一定能量来帮助原子核接近其他原子核。
从这个角度来看,dt聚变相对于氚-氦3聚变以及氦3*氦3更加有优势。
对于dt可控核聚变来说,只要d或t原子核动能超过10kev,聚变反应的发生概率就很可观了。
剩下的两种,无论是氚-氦3聚变还是氦3*氦3聚变,需要的能级更高
需要的能级更高只是一个问题,但伴随而来的,还有其他的问题。
比如需要的能级高了,那么对原子核其进行约束,则需要更强的力场以及更牛逼材料和技术。
所以dt可控核聚变对于人类来说,才是最适合的,尽管它有中子,但它能的投入和收获是成正比。
10kev的能级对于人类来说,简直是九十九牛一毛。
以前家家户户的显像管电视机,也就是黑白电视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黑白电视机内的高压包电压一般都可以30kv,可以轻松将d或t原子核加速到30kev。
就像加速显像管内电子枪射出的电子束一样。
这样来说,粒子加速器完全是可以用于核聚变的。
因为只要10kev以上的d或t原子核发生对心碰撞,两者距离接近至核力作用范围(10的负15次方米),dt聚变反应就会发生。
粒子加速器能发生核聚变反应的确没错,但伴随而来的依旧核与核之间相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