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便火急火燎的打算带着大家先去踩踩点。
社科院考古所的众人来这边可不是来参观或者调研的,他们是被抓的壮丁!
参观什么的,大致看几眼就行了。
重要的是干活的事情!
社科院考古所的工作人员不由分说,风风火火的就带着孔文建和陈翰一行人,来到了下喇村东北处,已经搭建好保护棚的工地上。
青海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已经伙同当地居民,为这些从全国各地赶来支援的其他考古队准备好了各自的负责区域。
一号工地、二号工地、三号工地,每块工地上都有多达数十个探方正在打下,等待着分配。
因为社科院考古所是上头的嫡系部队,所以青海考古所为了讨个吉利,就给他们安排在了一号工地这边。
一到一号工地,大家眼前就出现了五个左右相对排列的探方,每个探方长宽都超过了三米。
其中被标记上f1的探方,看起来已经清理的差不多了,露出了清晰可见的遗址情况。
而剩下的四个探方则一片泥泞,显然只是找乡民帮忙把坑挖出来了而已,还等待着考古人员开工呢。
没开工的探方自然是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社科院考古所的考古人员,全都将目光投到了1号探方。
能看得出来,1号探方内应该是一个由居室、门道、门前场地构成的房址,是华夏文明早期的“住房”建筑。
简陋那肯定是很简陋的,毕竟是四千年前的房子。
而且被深埋地底后,实际上也看不出任何房子的形状了。
只是凭借泥土层的不同颜色,大致可以看出这里以前是有墙体的。
而且四面墙体的痕迹依稀还能看出涂抹了白灰面,说明当时喇家遗址的先民还掌握了给房子“涂腻子”的技术呢。
这可不简单!
陈翰饶有兴致的细细观察着1号房址,只可惜有用的文物,显然是都被收集起来保存了,不会露天摆在遗址上。
除了一个大概的房屋轮廓之外,陈翰看不到更多有价值的物品。
不过青海考古所的工作人员适时的为大家介绍起了1号房址的发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