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知府的用心

作者:上林春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或许他是故意为之,挑选考生。

考场上有潜规则,考官取中几个合自己喜好的学生,将来其中如有人能飞黄腾达,那他自己和家人,几辈人都有依靠。

考生也明白这个道理,自己能考中,全是主考的功劳。

毕竟你再有才学,考官不点你,你能怎样?

当初王宵得知陆放在寒山寺之后,诸多铺垫,就是为了吟一首《枫桥夜泊》给陆放听,留个深刻的印象。

也是他沾了穿越来的运道,搁正常时候,考官会避嫌,对于考生任何毛遂自荐或示好的行为,都避而远之。

结合陆放点了自己为案首,王宵越想越有可能,胡长清在挑人。

不过为了防止主观意愿影响到理性思维,王宵还是排空思想,默默静坐了半柱香,再把整个事情复盘,才最终确定,这题是胡长清的钓鱼题。

动机或许是考生太多,五个考官也是人啊,一篇接一篇的垃圾文章捧起来读,谁能受得了?

因此从第一题就开始,就筛选掉绝大部分的考生,后面会相对轻松些。

当然,古人讲究说破不看破,看破了胡长清的意图,还不能在字里行间过于明显的表现,需要掌握平衡的功夫。

寻思半晌,王宵提笔,蘸了蘸墨,开始书写。

“孔圣曰仁,孟圣曰义,仁者,人也,义者,亦人也……”

王宵从人的角度阐述,花有百种,人有千样,隘与不恭,都是人性的一面,不应该以暇掩瑜,而是应在瑜的基础上,力争有暇改之,君子三省其身,方可接近圣人的修养。

其中,王宵掺寻了少许心学的东西,提倡涵养心性,静养端倪,因心学源于孟子,把心学与孟子结合,并不显得突兀,反是从另一角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说到底,这篇文章是讨巧型的,不为答而答,兼顾隘与不恭,以仁义统之,主旨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王宵落笔如神,洋洋洒洒数百字,一气呵成,再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又无犯忌,才腾抄到试卷上。

后两题分别是:有知虑乎?

曰否。

多闻识乎?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