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点都不担心自家妹妹会被占了便宜,兄妹俩早已达成默契,首选是北静王侧妃,次则才轮到薛蟠正妻。
总之,在名份没定下来之前,连毛都不会让薛蟠碰到一根。
十四府的学子鱼贯而入,出示书凭,即可参考。
“两位兄长,我们就此分开,唯愿皆榜上有名!”
王宵向朱律孟宪拱手。
“我等亦同所愿!”
二人回礼一揖,依着考号,各自分开,被搜身之后入场。
王宵只是拾遗生,地位次于监生贡生,比往届生稍好一些,座次排的很后,位于庚区二十六号,按着书凭所示,倒是不难找。
考棚和府试类试,每人一个丈半方圆的隔间,备有榻、几、矮凳,帘后有马桶。
与明清乡试每隔两天考一场不同,大周的乡试三场摆在一起考,只有三天的时间。
第一天考四书三题,易、诗、书、礼记与春秋各一题。
第二天考论、诏诰表各一、判五条
其中论是论述题,出于四书五经,诏诰是公文形式,表是章奏,判则是断案判文。
第三天考策,共有五道。
可见时间还是很紧的。
考官则是有正副主考,与同考三人,依然五人主考。
这与明清科举的考官多达十余人,并有座房之分不同,毕竟此世有文气,阅卷之前,先筛除没有文气或文气低下的试卷,真正能被考官择取的,只有几百份,没有那么大的工作量。
笔墨纸砚统一供应,考生只须带着被褥,王宵把被褥铺好,便坐下来,自行研墨。
本场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任千古,一名年近四旬的中年人,被先帝简拨,深受皇恩,不属于四王八公派系。
事实上从前朝开始,皇帝就有意识的逐渐疏远四王八公,简拨了很多寒门学子,大加培养,很难说王宵被黄公公器重,未必没有出身寒门的原因。
可惜先帝于两年前,正当壮年时暴毙,幼主登基,四王八公有了东山再起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