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喔喔……”
一声公鸡的打鸣声,叫醒了整个村子。
昨天领到里正通知,让准备红薯粉的家庭,早早地爬了起来。
婆婆催促着年轻的媳妇,赶紧把提前准备好的红薯粉送到朱老头家去。
“哎,对了,记得拿条子啊。”
年轻媳妇背着背篓,清脆地应了一声:“哎,我知道了,娘。”
所谓之条子,就是以后去里正那里领钱的条子。
每天里正会让他儿子亲自跑一趟,通知被轮到的那家把红薯粉准备好,大概准备多少斤,一律说清楚。
然后这家,第二天一早就把红薯送到朱老头家。
因为是提前说好的,送过去就能领到一张“条子”,说明你这货你交过了。
只有交过货,月底才能够拿到钱。
为什么是月底呢?
随着饭店开起来以后,叶瑜然为了方便对账,就跟豹哥、陈账房等人商量,把对账的日子改成了一月一次。
她这边收到了账,才能将钱统一给里正,然后那些有“条子”的人家,就拿着条子到里正那里领钱。
刘氏也早早地爬了起来,她负责验货、收货、给条子。
为什么是她,而不是李氏呢?
因为刘氏没有李氏那么好说话,防止有人打小主意。除此之外,还有就是防止万一收货的途中有什么问题,刘氏挡在了前面,朱家这边也有了退一步的余地,也就是让李氏顶上,在闹得太难堪的打圆场。
实在解决不了,叶瑜然再出面。
这是一种心理战术,从刘氏转到李氏这里,来人首先就“矮”了一截。若“这么好说话”的李氏都解决不了,就只能换成凶名在外的老虔婆,一般都会觉得已经在李氏这里“占了便宜”,大部分人都不会愿意再跟老虔婆撞上。
于是,大部分问题,都能够在李氏这里得到“解决”。
不过,除非是真的想得罪朱家的人,绝大部分人也不敢做假,拿了东西来“忽悠”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