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业务上没说的,带地产部门连续三年突破记录有目共睹。可我还是认为他有些理想化了,用在二十人团队身上的经验不能用在二、三百人的公司管理上。
你们提倡的自觉、积极、主动、分享都是好文化,可我们不是外资公司,这里的水土是不一样的。好东西拿来了就一定要本土化,不能指望它自己生根。
你没见你手下能够适应、融合这些文化,可查理的传媒部门却在利用它的漏洞?
同样的工具,放在不同领导手里,出来的是不一样的结果。那外地的那些分公司会用成啥鬼样子,能想象吗?
这就是我一直讲要重视人力的原因。因为在中国,任何东西都需要有政策配套制度来管理才不至于出现涣散,才是上行下效而不是阳奉阴违。
过分强调员工‘自觉’其实就是理想主义。
再说托尼这次的事情。他自己立规矩说不能如何,但却没人监督执行。人力部门白有个名称,只能做个发工资、记考勤的工作,连考核权都没有。
行业部门经理既是会计又当出纳,看上权力大得很,实质成了各管各的。谁敢说这里面没有灰色,没有问题?
除去部门负责人外,每个合伙人和自己爱用的顾问、助理又形成小圈子,合伙人之间暗地倾轧、较劲,人力却没有组织管理、调节的权力,只能从情理上疏导、劝解,力度完全不够。
而且说是裁决权在经管会,你们几位整天忙自己的事情,哪里顾及过这些?即使有些事就算到莎莉那边,完全是她凭借威望压下去而非按制度合规裁决,怎么保证人家心服口服?”
陈兰一口气说了小半个钟头才因为口渴停下来。在他喝水的当口魏东开口插问:“那么说了这么多,你的意思是?”
“我认为,咱们现在不应该再扩大了,而应该审视自己,注重修炼内功。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管理跟上,再辅以企业文化的融合,扩大才能有意义,长久且可持续。
不然,它就是块看上去蛮不错的生口铁,一用就完蛋,沾水就生锈!难道这才是你们想要的企业?”兰花儿摊开两手大声问。
魏东呆住了,他觉得好像一盆冷水从头浇下来,让他打了个激灵。他不由自主地跟着沃尔夫的问话问自己:“是啊,这是咱们追求的吗?”
正所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不论是托尼积极推进的合伙制分公司,还是韩冬不惜夺权要达成的上市计划,他们眼里都看到的是智亚目前“烈火烹油”般的现状,只有这半个人的兰花儿,却冷静地说出了繁荣背后的危局。
当前这个位置是魏东工作以来达到的最高点,也是他自信心的高峰。这个时候他从未想过危险,没想过智亚有天可能倒下这种话题。这怎么可能呢?
当然,这不能怪他。一个刚过三十岁就成为知名猎头公司经营合伙人,相当于副总裁位置的青年,他缺乏必要的历练和经验,缺乏对社会风险的认识和必要的冷静。
魏东得意于指点朱莉这样的后劲同僚,穿着杰尼亚和各种公司的老总们寒暄、交往,享受着同行羡慕的眼光,然后轻松拿到业绩和提成。
他这个年龄就已经做到了比自己长十来岁老猎头才能望及的地步,他没理由不得意、不骄傲。
但是今天,他被沃尔夫这番话给浇醒了。“别以为有多了不起,再大的事业也有顷刻坍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