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做题

作者:二子从周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当然还是错误答案。”周至贼笑道:“因为比较研究工作,只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发现问题,然而并不能解决问题。”

“新诗‘食洋不化’的病症,还是得从李老你给的这两份资料中去寻找解决方案,从思想和系统,两个方面去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我并不看好这个解决思路,但是我起码知道这道题怎么选,而且感觉太送分了,可不可以再给挖挖坑。”

“要不你给我出一套,你来考我得了?”李老手底下哗哗地圈改着试卷,一边跟周至逗闷子:“不要骄傲啊,你看还是有错吧?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你选了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这道题明明应该选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才对嘛。”

“如果真是高考我就选c了。”周至依旧笑得贼腻兮兮:“不过d选项,才是我内心真正认为正确的答案。”

“年轻人有这样的想法……”李老给周至的说法弄笑了,拿红笔在周至的答案旁边打了个叉,然后写下四个字——其志可嘉。

现代文阅读第二题取材于历史小说《伍子胥》,这是写于1942年的小说,材料取自第六节《江上》。

这也是出题老师没有办法的事情,要给阅读题增加难度,一般就得往前找,最好就是找这种带历史典故的题材,然后遮一半掩一半,拿不知道典故的学生逗闷子开心。

但是这一套别说对付周至,就是对付扎扎实实通过完国史的江舒意都没辙。

古文部分就更是大送分了,如今《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不大敢作为出题的材料,更早的先秦文献不可能拿来考高中生,于是老师们开始寻找别的出题材料。

毫无疑问,被历史学家批评为“失于琐细”的《宋史》,以及中华文华巅峰,华瞻丰美的宋代文人笔记,就沦为了老师们选题的“宝库”。

这就又直端端地撞到了对宋代文献稳拿手的周至和江舒意的枪口上。

五道古文题,三道出自宋人笔记,一道是宋人传记,想丢分都难。

评完二人的语文试卷,李老心里竟然莫名其妙升起了一种“江郎才尽”和“黔驴技穷”的感觉,于是“恼羞成怒”地找茬,活活给周至完美的作文扣掉了两分。

结果就是蜀都前三的重点中学七中,这一期高二的语文试卷,满分一百二十,给周至拿了一百一十二。

太过分了。

难度比高考还厉害一个档次,让七中文科才子张蔚然都直呼凶残,只考了九十七点五分的试卷,给周至刷到了一百一十二!

而且失掉八分的错题里,还有一道周至故意做错的三分选择题,以及本该满分,但李老怕他骄傲,特意扣掉两分的作文题。

太恐怖了,用李老的话说,就是如果这不是我自己出的题,我也不可能考到周至这个分数。

同样突出的还有江舒意,沾了古文材料都是研究过的光,也拿了九十六,只差原本第一名的张蔚然一点五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