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第一期的销量,却是快速的突破了一万本。
别觉得这个数量很低,放在后世完全没有人看得起。
但是你要知道这里是大唐。
不说一本《渭水周刊》的售价就要一百文钱,相当于许多匠人一个月的工钱。
单单这个年代的识字率,就是一个大问题。
能够卖出去一万本,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再说了,现在只是在长安城这里做了推广。
其他地方迟早也是会受到《渭水周刊》的影响。
到时候第一期的销量也还是会不断地增加。
甚至今后突破两万、三万,甚至更多的销量也不是不可能。
“阎总编,我们的杂志销售额达到了一千贯,这笔钱扣除了印刷成本和销售成本,差不多还有五百贯的利润,这个钱要怎么分配呢?”
王宝钢在《渭水周刊》里面主要是负责审核稿件的。
对于这本凝聚了自己大量心血的周刊,他自然也是非常关注的。
作为周刊的高层之一,自然也要关心一下这些钱财怎么使用了。
“陛下对《渭水周刊》并没有盈利的要求,如今第一期就挣了几百贯钱,自然就是要想办法把钱财花出去了。
那些刊登了文章的作者,都可以按照文章的篇幅和重要性等指标,领取一定的稿费。”
发稿费,这是阎立本之前就已经从李承宗那边得到了指导的一个事情。
要想让大家进一步的提高对《渭水周刊》的热情,名利两个字,显然是最好的办法。
名这个东西,只要顺利发表了,自然也就有进一步的机会提高。
至于利益,最直接的就是稿费了。
特别是对于一些家中条件谈不上很好的匠人或者是匠人子弟,写了稿子之后,可以领取稿费,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和努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