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些《大唐报》卖的并不贵,哪怕是我们一次性卖个几百份,也没有什么问题。
甚至这些报纸运输到难波津之后,还能以十倍的价格卖出去,反过来给我们挣一笔钱。”
作为难波津的大商家,近卫三郎的商业嗅觉是非常发达的。
报纸这个生意,以前没有人做,但是并不表示这是一个不挣钱的生意。
倭国人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大家都是直接跟大唐一样使用的汉字。
伴随着大唐与倭国贸易的发展,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了。
倭国内部学习大唐语言的人,明显变多了。
特别是难波津这些地方,每一次的报纸搞回去几百份,甚至几千份,还是有希望卖出去的。
“你这个主意不错,我们遣唐使队伍虽然有奈良那边准备的钱财,但是也不能完全乱花钱,如果能够有一些挣钱的方法,那么对于我们长期的停留在大唐是很有好处的。”
苏我人见也不是那种头脑腐朽的人,听了近卫三郎的建议之后,他立马就感受到了其中的好处。
“除了《大唐报》之外,我觉得《渭水周刊》也是需要我们充分重视的一个东西。
按照我这段时间对大唐的观察来看,这《渭水周刊》上面刊登的很多内容我们虽然看不大懂。
甚至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但是这里面却是代表了大唐的最高科学技术,也就是代表了大唐的最高技术。
这些东西,我们原本是想要进入到渭水书院或者国子监等地方学习的。
但是到现在为止,大唐的礼部都没有搭理我们的这个述求。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进入到佛学院学习,虽然也能学习到一些东西,但是那些工艺技术肯定是学习不到的。”
近卫三郎绕来绕去,显然是看上了《渭水周刊》了。
“嗯,你的这个分析很有道理,但是好多东西我们自己都看不懂,拿回去之后的话,国内也没有人能够看得懂啊?”
苏我人见抛出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开始跑步了。
肯定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