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标点

作者:青帝一处开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答曰,知识垄断,经验垄断。就好比西方的教皇与主教会垄断对于圣经的解释权,沙漠教圣贤默罕默德坚持口述《古兰经》绝不写在纸上一样。

对圣典的解释权,往往比圣典更有力量。

不搞标点,也正是保障孝悌这个价值观的主要基石。

都能从从书上明白这么多道理了,明确知道先贤说了些什么。那要你这些思维能力、行动能力普遍不如年轻人的老人做什么?

虽然基于人伦情感,肯定不会让老人物理消失,但起码你得从那个权威的椅子上下来!

想到于此,龚鼎孳推广标点的兴趣瞬间就被扑灭。接着他才认真开始看信件上的内容。

内容有三,一:明末党争严重的原因?本朝党争为何渐渐平息?

二:十三衙门的来龙去脉?

三:标点能否推广?

用白话写作,短短几十个字,在加上创造性的使用了问号,使得这些白话说携带的信息量并没减少。

看到上面的内容,龚鼎孳有些奇怪,到不是这些问题奇怪,而是好奇董亮为何要提出这些问题?

猜测出题人的意图,可谓是官场老狐狸的必修之课了。

问题不难,龚鼎孳瞬间就想到了答案。

核心就一个,废除科道官员对票拟的封驳权。

所谓的票拟便是朝廷官员的奏疏上交后,由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在每一份奏疏后面写下对于这封奏疏所提问题的建议与意见,再送由皇帝审阅,皇帝觉得意见不可以,便要发回内阁让他们重新票拟。

皇帝如果觉得这些意见可行,没有问题,便交给司礼监批红,那么这些意见就会成为朝廷的正式文件与命令再交由六部九寺,还有下面行省,州府具体执行。

那么这些已经批红的奏疏由谁从司礼监拿出来,然后再转交给六部等部门呢?

那便是六科給事中。

他们可以比六部的堂官先一步看到票拟,甚至可以以不符合某某制度将这已经批红的奏疏驳回。朝廷的机密几乎让这群七八品的官员尽数知道,然后勾连御史,然后以此攻击内堂官乃至内阁,搞得朝廷是乌烟瘴气。

而清朝在顺治十一年,废掉了六科給事中的封驳转呈之权后,这些中低阶官员无从知道机密事要,自然就只能从一些皮毛流程之类的攻击,对于大佬简直是隔靴搔痒,构不成威胁。

而这些背后的大佬在无法利用这些炮灰般的科道官员后,党争之祸便渐渐平息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