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妥!”
遏必隆与塔逊异口同声的说道。
董亮见二人都是如此态度,也觉得有些好奇。
遏必隆先说道:“科举轻易不能乱动,此乃收买汉人人心的东西。必须慎之又慎!更何况满清典制半点眉目都没没有,如此强行推行下去,只怕人心不稳!”
塔逊不住的点头:“遏必隆大人说的对,但额塞黑大人说的也是真是个好办法。不如折中,让满蒙的新科进士再加试一场,合格者便可得授三品侍卫,思贤院郎中。”
额塞黑点头:“如此老成谋国之言,我看合适。”
其余几人也没话说,顺利通过这一项提议。
“那这管事大臣,定几品?”董亮继续发问。
按照一般的建制,这新设的院部与改名的大理院差不多,定为正三品正合适,但董亮既然公开提出来,那么就代表皇帝有了不同的想法。
于是大家的默契的提出从二品的建议。
这个提议当然毫无波折的被大家通过了。
接下来董亮继续抛出鱼饵,又问道:“这管事大臣,诸位大人又有何提议。”
一个从二品的官位,又能经常与皇帝接触,让诸位大臣不得不屏气凝神,纷纷思考谁最合适。
塔逊想了想,开口说道:“按照成列,我们每人举荐两人,开列让陛下定夺!”
清国之初,一些重要的官员是经过廷推上来的,给出三个人选让皇帝选择,但经过顺治十三年大刀阔斧的改革,重要的岗位都是下面的官员开列,一般有十余个名字让皇帝挑选,范围增加了,下面的官员搞什么秘密政治的难度自然直选增加了,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
董亮对此有些傻眼了,原本以为要不可开交的场面,现在大家居然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彼此的人选是否合格。
这些人不知道党争吗?
微微挫败之余,董亮也重新收拾了心情,此事无关大局,而他也不准备要这管事大臣,这东西就是扔给这些人的骨头,他自然不可能去抢食。
他打算在粘杆处另起炉灶,他要让底层与高层不断割裂,让八旗子弟们看看,谁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谁能给他们一个大国梦,是这样王公贵族,还是他董亮。
经过半个时辰的讨论的,名单很快就拟定了,其中有不少重合的名字,涡赫,现礼部右侍郎,得了三票。看来清国上上下下对此人的学识还是比较认可的。
董亮收下这份名单,不置可否。继续问道:“这东西不是闭门造车,不能自言自语,得压服天下人,所以这新学问怎么宣传,诸位大人可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