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衡阳,皇宫,执政堂。
楚王沈墨正在和首辅于成龙以及参议王夫之等人在聊着濠镜的事情。
“王上,濠镜自从前明嘉靖年间被西夷租借之后,名义上虽然依然是我华夏朝廷管辖,但实际上已经沦为了西夷控制的地盘。这次收复琉球之后,是否要趁势收回濠镜,将这些西夷驱逐?”
王夫之这位老先生对于这些西夷是一点好印象都没有的,说到西夷的时候往往都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
于成龙接过来说道:“如果琉球顺利收复,收回濠镜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就如王上所言,这些西夷畏威而不怀德,这次孙翔将军让他们近距离观察我军军威之后,他们必然会心生畏惧,届时再略加威慑,那什么葡萄牙人想必也就不敢再强行租借濠镜了,这也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了。孙翔将军这一招真是不错。”
孙翔邀请西洋观摩团随军观战的公文前两日已经送到了衡阳。
沈墨看了之后立刻拍板同意,给孙翔回信让他大胆去做。
一个高明的将领不仅要敢打硬仗,也要学会如何不动刀兵而屈人之兵。
孙翔显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对于手下这些嫡系大将的成长,沈墨还是感到很欣慰的。
如果他们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这个王上就能省很多心了。
对于孙翔的做法,于成龙和王夫之等大臣也都是同意的。
不过也有人提出担忧,认为王上是不是给这些在外统兵大将权力过大,会不会导致一些不忍言之事。
这种意见只是极少数,出现也是正常。
一个朝廷声音太多,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只有一种声音,那同样也不是一件好事。
作为君王,就是要正确的面对这不同的声音,知道那些该听,那些不该听。
文官对武将的提防是从古至今一直都有的,历史上武将霍乱天下的事情也是比比皆是,楚国朝廷之中有这种声音也属正常。
这时候就要看君王自己了,如果稍微的表现出一点倾向来,那么对应的那种声音就会骤然变大,增多起来。
说白了,臣子们说什么样的话,主要还是看高高在上的君王想听什么样的话。
对于这些声音,沈墨选择了视而不见,所以很快这种声音就几乎销声匿迹了。
因为楚国朝廷没有设置专门的言官,所以也没有职业喷子抓住这种事情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