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科举改革

作者:星辰原木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纵观古今,教育的普及并不是印几本便宜的的书籍,著几本《杨氏启蒙学》那样通俗的启蒙读物就能实现的。

毕竟,大唐的百姓的读书人实在太少了!

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人拽出来都是世家门阀的子弟亦或者与世家门阀有不清不楚的关系,真正的寒门学子可谓是凤毛麟角。

只有等教育发展起来,把世家门阀垄断教育的情形打破,才能让改革的科举制度真正发挥效用。

原历史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是到了宋朝才逐渐达到巅峰。

那是因为五代十国之时,天下民不聊生,那些屹立千年的世家在一场场的争斗中轰然倒塌,这才导致世家的力量得到了极巨的削弱。

平民百姓读书识字的机会大大增加,再加上朝廷的大力扶持,科举制度方才真正兴起。

一个好的制度,不仅需要合适的时代背景,还需要有社会基础,否则不过是一场笑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唐想要扶持寒门子弟崛起抵抗世家门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并不是说这时候的世家门阀力量强大,唐朝就没有科举改革的土壤,只是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会受到极大的阻力罢了!

既然已经决定要做,杨帆当然要竭尽全力。

于是乎,把科举制度考试的一些流程和注意事项整理清楚后,便往礼部赶去。

虽然杨帆是礼部尚书,可这些科举考试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必须得大家支持才行。

特别是要得到孔颖达这些大儒的支持。

刚来到礼部门口,一名站岗的军士马上见礼道:“小的见过尚书大人。”

杨帆抬眼一看,原来是老相识了,微微一笑,问道:“原来是刘贵啊!辛苦了。”

对于这位心思灵巧的军士,杨帆还是有深刻的印象的。

当初成为礼部侍郎前来报道时,就是刘贵给了他提点,也让前礼部侍郎栽了个大跟头。

见杨帆居然还记得自己的名字,刘贵微微一楞,随即如沐春风,激动得满脸赤红:“侯爷,小的不辛苦,倒是您辛苦了!”

作为皇帝跟前的红人,杨帆年纪轻轻已经身为礼部尚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