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孙策将搜集的情报总结之后,沉吟半晌,亦不禁为王政的果决拍案叫绝。
他亦是通军伍,有韬略的将才,倒推一番,便明白了,竟真如祢衡所言,文丑乃自取死耳!
其一,王政很明显早就知道文丑来犯的消息,更令开阳提前做了准备,文丑却偏偏不知,还要轻装上阵,妄图突袭。
其二,主帅和大军俱都远在他处,后方不稳,有敌入境,大凡人十之八九,要么是立刻驰援以保城池不失,要么便是先令人弃城,失地存人,保留元气,以图反攻。
而王政却是遇事不乱,逢挫而锐,却想着要围歼来犯之敌,以全歼敌人之举,震慑他人潜在敌人!
这令孙策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意,此子虽然年轻,虽是贼寇,但这份胆气、这份谋略,莫说黄巾众人,便是望族世家亦是少见。
孙策甚至觉得,当世同龄人中,恐怕除了自己之外,也只有那个升堂拜母的总角之交,周瑜堪可比拟。
当然,孙策最好奇的还是这场战役中的古怪之处。
文丑非庸将,冀州军更是百战之兵,
无论是于禁顽抗的防守,还是王政最后的围歼,能成功,都让孙策第一时间看到了那些谍报里没有写出来的信息。
王政麾下的兵卒,不简单,绝非一般黄巾贼寇可比!
逗留开阳的数日以来,他来往营中、交游诸将,暗地里观察,也验证了自家的猜测。
虽然清楚王政真正的精锐没有显露,不过见一叶而知秋。
地军的兵卒中尚且是精壮青年,士气昂扬,军纪严明,那传说中的天军自是更加了得。
关键是大部分人对王政的仰慕,简直让孙策有些难以置信。
至于地方治理,那金余虽是武将,亦是大才,和祢衡配合之下,一套套措施接连出台,分地、抚民、劝耕、求才,眼见便是根基愈发稳固,要有一番做为的样子。
不能再耽搁了!
看的越多,想的越多,孙策心中不由豪情奋起。
王政出身不如他,年纪亦比他更轻几岁,不过区区一年,此子都已创下这一番基业,而自己呢...
却还是仰人鼻息!
这一次出使开阳,更坚定了孙策心中存留日久,徘徊不去的一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