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名册翻阅,一道道信息,亦是映入李修脑海,与心中的那一个大概的脉络相合,乃至补充壮大。
事实上,从始至终,李修对个人的忠诚与否,都并没有太过重视。
忠诚,这两个字,对人性而言,太难确定了。
当初在勇卫营初掌军,他靠得,就是阶级制度来掌控麾下兵将。
后掌京营亦同样如此。
而如今,辅国理政,盘子扩大至整个大明,要求每个人皆无比忠诚,那自然是天荒夜谈。
以制度约束,以威望驭之!
便是李修向来的用人策略,对他个人忠诚与否,并不重要,只要堪用,有用即可!
当然,这其中,定少不了最重要的监察,失去监督的权利,那就只能靠人心,而人心……是最不可靠的。
当卷宗翻阅完毕,李修合上最后一本名册,轻抚一下额头,心中的用人脉络,已然愈发清晰。
事实上,这片土地,自古至今,都不缺人才,沛县一地,囊括了大汉一朝几乎大半的开国功臣。
淮西一地,同样也是囊括了大明的几乎所有开国功臣。
由此可见,人才,真的不缺。
缺的,只是发现人才的伯乐,以及,给予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
武院两千学子,除去那数百以升迁进修卸下兵权的地方将领,其余皆是从十大边镇,京军,禁军,如此庞大的基数之中挑选而出,再经大半年的培养进修。
毫无疑问,这些学子,能力,肯定是有的,人才,也绝对算得上!
唯一需要顾虑的,就是堪用与否?
“来人!”
其余之间,李修朝帐外唤了一声。
“末将在!”
“按这个名册,将这些学子皆集结过来,一个个入帐中,本将要亲自见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