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吴良的新宝贝(4000)

作者:我知鱼之乐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就这么当着众人的面将那麻布包裹打开,然后从里面掏出了一大团捆扎在一起的细麻绳一般的东西。

“这是……”

众人瞪大了眼睛,脖子都不自觉的伸长了一些。

而随着吴良那一大团细麻绳一般的东西逐渐摊开,他们才终于明白了吴良口中的“宝贝”究竟是何物。

那只不过是一张细麻绳结成的渔网罢了!

这玩意儿乃是吴良这次出征途径巨鹿郡时,从当地的渔民手中买来的新网。

原本他以为这个时代的渔网因为材质所限都不太结实,因为这个时代所用的网大多都是用麻纤维编制而成,吸水易膨胀,受潮易发霉,因此每次渔网使用过后,都必须晾晒很长时间,于是便有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说法。

但在巨鹿郡,吴良见到当地渔民将麻纤维加上一种比较粗的不适合用来纺织丝绸的蚕丝来编织的渔网。

这种渔网便比单纯使用麻纤维编织的渔网结实耐用了许多。

而当地还有一些人专门养殖这个品种的蚕来抽丝,专门便是为了编织这样的渔网提供原材料……可惜这个时代消息比较闭塞,否则在这个时代,这种渔网一定可以风靡全国,尤其被沿海、沿湖或沿河靠打渔为生的渔民青睐。

而且当地养蚕的百姓还告诉他一件事情。

这种吐粗丝的蚕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同的品种,同样的蚕卵拿到别的地方去养殖,便能够吐出又细又轻的丝来,只有在他们这里养殖才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听到这些,吴良才猛然想起了天朝丝绸外传的一段历史。

唐朝的时候,天朝的外贸达到了空前鼎盛的程度,丝绸之路上来往于东西两方的行商多如牛毛,而作为天朝最为紧俏的商品之一,丝绸更是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大陆,受到了西方贵族的追捧。

彼时许多来自西方的商人便打起了歪脑筋,想要将天朝丝绸的重要原材料制造者——蚕,带回西方去养殖,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摆脱对天朝的依赖。

而当时的朝廷亦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边关上严防死守,检查每一个出入边境的行商,一旦发现有人私自带有蚕卵、活蚕一类的东西,便会施以重罪,可惜百密一疏,最终还是有两个拜占庭僧人将蚕与桑叶藏在竹杖中带去了中东地区。

但遗憾的是,此举并未立刻帮助他们影响到天朝在丝绸上的垄断地位。

因为蚕到了中东地区之后,经过养殖吐出的丝便比天朝的蚕丝粗了不少,编织出来的丝绸自然也没办法用来穿戴,只能做成地毯之类的东西……

通过此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这似乎的确不是蚕的品种问题,貌似与当地的气候、桑树的品种、或者养殖的方法有关。

不过。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