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步?

作者:黄老湿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这么想来,《大公报》、《信报》、《成报》也排除。

那么只剩下《明报》、《星岛日报》和《东方日报》了。

现在这个时候,销量前三的是《东方日报》、《星岛日报》和《明报》。

《明报》排第三,平均日销量在13万左右。相比巅峰时期销量第一的地位有些降低,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金镛已经封笔了,又缺少媲美金镛的武侠宗师的小说,虽然崛起于草根,但是金镛这几年将精力放在知识分子身上,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有些忽视草根,所以这些年在草根大众中的影响力相对来说有些削弱。

不过只要金镛再次出山,或者有宗师级武侠大家的作品,销量绝对又能冲上天。

而《星岛日报》隶属于星岛报业,由胡文虎于1938年创建,现在由其女儿胡仙掌控,胡仙也被成为报业女王,现在《星岛日报》平均日销量达到了16万份。几十年下来,渠道早已遍布整个东南亚。

而《东方日报》是完全扎根于草根大众,由马家于1969年创立,后来自称35年一直销量第一,最高达53万份,覆盖340多万人。

《东方日报》是马家自保的喉舌,洗白的工具。但是不得不说他们确实是用心去办了报纸,且面对的客户基数大,所以现在销量最高,在这个年代平均日销量达到了17万份。

除了销量因素,夏禹还考虑了稿费因素。

虽然小说登上了《明报》会获得很大的名气,但是金老爷子给作者待遇在香江可是出了名的,夏禹现在不优先考虑名气,他需要的是钱,尽可能多的钱,所以夏禹就没把《明报》放在首位。

《星岛日报》销量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销售渠道广,遍布整个东南亚,再加上胡仙这个老板可是有报业女王的称号,出了名的强势,夏禹也没把《星岛日报》放在首位。

至于《东方日报》,马家一直想要把《东方日报》发展地更好,再加上成立最晚,底蕴最不足,最重要的一个是马家名声不好。作家都是文人,有名气的作家大部分都爱惜羽毛,不屑于与马家为伍,所以导致《东方日报》在小说收稿这一块并不如意。

为此,《东方日报》也只能靠钱砸,希望吸引更多的投稿,看看能不能从中选出好点的小说。所以,《东方日报》给的稿费是最高的。

名和利这个东西,《东方日报》都能提供,且都占优势,夏禹当然优先投稿《东方日报》。

一路转车,夏禹终于来到了《东方日报》的大楼门外。

抬头看了看《东方日报》的招牌,夏禹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大步朝里面走去。

走到前台,夏禹对着招待说道:“你好,我写了一部小说,想要投稿,请问有什么流程?”

招待员一开始看到夏禹进来时还一愣,毕竟夏禹只是一个少年。此时再听到夏禹是来投稿的,他眨了眨眼睛,确定自己没听错之后,有些惊讶,忍不住笑了笑,内心有些感叹夏禹自不量力,但是也没有当面嘲笑,指了指一个方向说道:“投稿去那几个房间,都是。”

“好的,谢谢!”夏禹说了声谢谢就往招待员指的房间走去。

看着夏禹的背影,招待员笑着摇摇头说道:“还是钱好使,社长放出消息高价收稿,为了钱,这什么人都来投稿,现在连小孩子都来了,真以为钱有那么好拿的。小孩子能写出什么好看的小说,呵呵……”

招待员的轻视话语,夏禹当然没听见,他此时已经来到了一间办公室门口,办公室门上有着‘稿件阅览室’五个字。从外面看,可以看到一个中年人正在低头审稿,桌面上放了满满一大堆小说稿,像一座小山一样。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