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些新兵能够骑着马在移动中射箭,并射中两旁的箭靶,那么这妥妥的就是军中的重点培养对象了。
第二种人,自然就是那些毫无任何战斗力的普通人了。
这些人或者之前是农户,除了种田之外一无所长;或者干脆就是流民,蓬头垢面甚至体弱多病,也都有可能被招入军中。
这些人的筛选方式就显得简单粗暴多了:看身高。
齐朝时,身高是招兵的主要标准,比如正规军的身高不能低于五尺五寸,而地方军的身高不得低于五尺二寸。根据齐朝的度量衡换算成现在的高度,大概是一米七出头和一米六八左右。
甚至在这些新兵入伍之后,他们的工资也是按照身高来定的。
如果身高在五尺八寸以上,那就是月薪千文;五尺七寸以上就只剩月薪七百文;五尺六寸以上是月薪五百文;如果五尺二寸以下,就压根没有月薪了,只管吃住。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比另一个人的身高要高那么两寸左右,他们当兵的月薪就差了足足一倍。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显然是一种相当扯淡的标准了,毕竟个子高的人不见得就有力气,有力气的人也不见得就能打,考核战斗力,还是用开几石弓、骑术和枪术如何等等作为标准,才更科学一些。
但齐朝的皇帝却一直固执地认为身高可以直接和战力挂钩,这种选拔标准始终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对于赵海平来说,他还算幸运,此时的这具身体身高是五尺八寸以上,也就是按照普通标准,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可以凭借身高优势拿最高的千文月薪。
但赵海平显然不会满足于此。
因为提前做过功课的他,知道自己必须争取一个特殊的身份:特刺效用。
也就是说,他要尽可能地争取第一种考核方式。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齐朝的军人是要在脸上刺字的,这项规定起于前朝,因为大量募兵,许多兵员根本没有战斗力只能服苦役,所以逃走的士兵很多。为了防止这些士兵逃走,当时的皇帝就一拍脑门,想出了一个非常鸡贼的办法:在脸上刺字。
此时兵制的最大问题,就是它同时承担了吸纳流民和扩充军队这两种作用,两种作用混在一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既没搞好社会福利,也不增加军队素质,除了一点点的维稳效果,其他方面的弊端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而脸上刺字,就是这种兵制下的一种十分恶劣的副产品。
赵海平当然不希望自己的脸上刺字,哪怕这只是在历史切片中进行扮演。
而特刺效用,意味着他作为军中精锐,可以不在脸上刺字,而是在手臂上刺字说明自己所属的军队番号。
第二则是特刺效用选出来的兵士属于精锐,一开始就有机会成为基层的军官,起步就比其他的士兵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