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演绎》中这些发生在一瞬间不同,历史上的这一切是分四天完成的。
而其中又饱含着总总线索与离奇的地方。
第一个,刘辩上位后,十常侍并无一兵一卒,就连起居都遭到了虎贲中郎将袁术的监视,对何进兄妹形不成什么直接威胁,反而有助于他们的执政。
如果要消灭宦官,何必要调动外面的西凉兵,又何必要将洛阳的将军都调出呢?
第二个,何进虽不聪明,但也不傻,在他被杀前,与十常侍已经处于水深火热的关系,他如何敢独自赴约去见妹妹何皇后呢?
第三个,十常侍刺杀何进后,除了伪造了一封圣旨,免除袁绍、王允等人的职务外,几乎什么都没做,完全是被动挨打,如果十常侍早就准备要刺杀何进,那么为什么会在整整的四天时间内一直被动挨打!乃至于最后走投无路,跳河自杀时。
退一万步讲,真要跳河自尽,为何不把少帝与陈留王一并拉下水?
第四个,身为虎贲中郎将,袁术带兵火烧九龙门后才冲入皇宫,尔后又火烧东西宫,这太反常了,你杀宦官就杀宦官,放火什么意思?
身为虎贲中郎将一定是有能打开宫门的钥匙,再加上皇宫的城墙就不高,真的要救人,攀爬也进去了,根本不用烧门就能闯入,况且整个皇宫都是土木结构,一旦肆无忌惮的到处放火,很有可能会整体燃烧垮塌!
从这些就能看出…何进遇刺案的每一个主要环节都存在严重的不合理之处。
从刑侦学角度看,本案的「被告」阉党集团全部被杀或自杀,犯罪现场皇宫又几乎完全被焚毁,目睹犯罪过程的证人几乎不存在,人证、物证匮乏,案件的全部过程就只能听原告——袁绍、袁术、卢植、王允等人的讲述了!
历史上真实的情况不一定会记录在史书里。
因为书写史书的人极有可能也是属于某一个阵营。
不过,从以上总总推断,柳羽多少能看出一些端倪,整个宦官与外戚的争斗,就像是一张铺天大网,是有一股势力在无声的推动。
至于这个势力的名字嘛…
呵呵…
柳羽心照不宣。
的确,如果这一切幕后的推动者都是汝南袁氏的话,那就不奇怪的,无论如何都不奇怪了!
鲍信、张杨、王匡、毋丘毅、桥瑁…
这些汉都的军官被派到外地募兵,名义上是讨伐宦官,实际上是为了把这些何进忠诚的部下从洛阳支走,好给宦官与外戚的厮杀创造条件。
乃至于何进究竟是谁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