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之战爆发将近两个月了,朝廷也被架到火上烤了一个月,大家都有点上火了。尤其是崇祯,嘴唇都起了水泡,看完孙承宗的奏折后眉头拧成个疙瘩,让太监把奏折拿给文武百官看。
年轻的天子的声音中透着疲惫,力不从心的疲惫:“众爱卿,孙阁老认为此番建奴倾举国之兵围攻大凌河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必须集结更多精锐,方能解大凌河之围,你们认为如何?”
虽然孙承宗在奏折里明确表示要抽调刘家军与天雄军,可是崇祯感觉有些不好意思,毕竟,大明朝廷对刘明遇实在是太不够意思了。
关宁军一年用掉六七百万两银子,虽然有潜规则,兵部和户部漂没三四成,可依旧有四百多万两银子。然而大宁方面只有关宁军的不到二十分之一,每年二十余万两银子的军饷,这点钱,用句不好听的话说,别说养活军队,就连刘家军的战马都养不起。
现在要用他们,崇祯也不好意思开口,就算要征调刘家军,那也需要大臣们提出来。
崇祯朝内阁走马观花,短短四年多的时间换了十几名内阁大臣,终于轮到了周延儒担任内阁首辅,温体仁担任内阁次辅,这二位上台,别的事情没有,只剩下一件事,相互拆台。
温体仁也想当首辅,而周延儒就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二人是因为斗争而斗争,根本就不分对错,温体仁赞同的,周延儒肯定反对,周延儒赞同的,温体仁也反对。
遇到如此大事,温体仁和周延儒这两位如同老僧入定,以眼观鼻以鼻观心,能当到次辅、首辅,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很多话用不着他们开口,自然有人会替他们说的。
此时的兵部尚书,是崇祯朝的第五任兵部尚书熊明遇。熊明遇是东林党人,在天启朝,得罪了魏忠贤,忠贤即矫旨革职。又坐汪文言狱,追赃千二百金,谪戍贵州平溪卫。崇祯继位,就把熊明遇放还了回来,先担任兵部侍郎,又转晋升至南京兵部尚书,以梁延栋被革职之后,又转为兵部尚书。
熊明遇是兵部尚书,这又是军国大事,关键是,这货有些才具的,虽然手脚不大干净,喜欢贪污,但是还算称职。
熊明遇硬着头皮出班躬身道:“启奏陛下,臣窃以为,重修大凌河城实为不智!”
崇祯眉头拧得更紧,都快打成死结了:“朕问你是否要按阁老所说,调动天雄军、大宁军(刘家军)驰援大凌河城,没问你重修大凌河城是对还是错!”
熊明遇慌忙跪下,诚惶诚恐:“微臣失言,微臣知罪!”
崇祯挥挥手道:“无罪,无罪!起来吧。”
熊明遇如奉纶音,跳了起来。
崇祯眼见众臣谁也没有提出有参考作用的意思,他捏紧拳头,咬牙道:“大凌河城,一定要救!阁老不是要调大宁军,要天雄军吗?给他,调给他!朕不管他要多少兵马,多少粮饷,只要能保住大凌河城,只要能保住城里那数万军民,只管给他好了!”
周延儒道:“陛下,万万不可!建奴对大凌河城围而不攻,张两翼以却我援军,意图再明确不过,就是要用大凌河城作诱饵,引我军精锐之师前去送死!大宁军是拱卫京师的最后一支能战之师,倘若孤注一掷,将这支能战之师也断送了,建奴乘机进犯,则京师危矣,望陛下三思!”
一向跟周延儒水火不相容的温体仁难得的表示了赞同:“首辅所言极是!兵备道张春张大人所率领的四万大军不日即抵达锦州,再加上关宁军,可战之兵不下五万,如此雄厚的兵力,若能胜,何必再动用大宁军?若不能胜,动用大宁军又有何益?为京师安危计,望皇上万万不可动用大宁军!”
熊明遇道:“是啊,如果此次增援失败,大宁军被断送,京师就没有能战之兵可供调动了”
崇祯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青气,霍地站了起来,厉声道:“失败?怎么可能会失败!张春是知兵之人,麾下四万大军也是来之能战的精锐之师,再加上坚韧剽悍的大宁军,怎么可能会失败!?”
周延儒声音也略略提高了一些:“不怕一万,最怕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