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聪慧超群、明达干练的导师,很清楚一路的险道关卡,正在引导众人踏上前路。
可是这群人走到中途,因疲惫、看不到前路,渐渐产生了懈怠、疑惑之心,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前路太长太难,我们退回去吧。”
此时导师随机应变,在险道中段的三千公里处,用神力化出一座城池,指着前方对众人说:
“你们不必害怕担忧,也绝不能放弃那宝藏,前方就有一座城池,只要入城即可。”
身疲力倦的众人立即充满欢喜,自身的斗志被激发起来,终于到达了这座化城。
在这里歇息时,众人觉得这座城就已经很好了,既然已经脱离那条险路,不如安心留在这里。
导师当然发现了他们的想法,在众人体力恢复之后,这座化城消失而去。
“这城是幻化出来给你们休息的,宝藏就在前方不远处了,现在可以继续前进了。”
这位导师是谁?
是佛,而寻找宝藏的众人就是众生,这条艰难险路就是解脱烦恼、修行证果之路,其终点即是成就佛果。
金蝉子在讲完这个故事后,对听法的五百阿罗汉和比丘说:
“生死轮回中被各种烦恼所缚,这条艰险苦难的路极其漫长,但无论如何都必须走出这条险道,永离生死烦恼,成就无上正等觉。”
但佛也很清楚,如果直接告诉众生终点是成佛,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会望而却步。
因为成佛之路很漫长,必得经过极其长久的勤苦修行。
佛知道众生的心念会有怯弱,因此运用方便权巧之力,先讲声闻乘、缘觉乘的修行之法,让他们先到“小乘解脱”这座化城。
在此略作休息后,即能明白此处并非终点,还需继续前行,直至真正的涅槃成佛。
在修行的道路上,拥有了佛心、佛性,修到了阿罗汉果,但不能就此停止前进。
要知道,只有证得佛陀这样的无上智慧,才是真正的究竟之法。
相对来讲,大乘修行者要同时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不仅断除自身的烦恼惑业,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出来,也尽一切所能,帮助所有众生。
度人的同时就是度己,即“自度度人”、“自觉觉他”,是不容易做到的,这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