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水浒》朱武、陈达、杨春

作者:悲剧录音笔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曾见明版《水浒》序中有云:恨世无牛皋吴用,令哈赤猖獗辽东。

施耐庵的《水浒》,据传最初书名为《江湖豪客传》。

《水浒》为什么在文人与车马贩夫阶层影响力这么广,个人见解:

非是“忠义”,而是源自“盗跖”的“侠义”精神。

至于出现被诏安的剧情,一部分确实是史实,很大程度是文人参与创作后的yy了。

老百姓估计是极不喜欢这段剧情的,换句老百姓话说:“诏不诏安,关我屁事。”

水浒的精神内核的感染力在于“侠义”在于“除暴安良,替天行道。”

如:智多星吴学究(吴用)在三十六赞评价不高:

“古人用智,义国安民。惜哉所为,酒色粗人。”

出现这等评价,按宋末的时代背景,三十六赞的《赞序》的意思:

“乱臣贼子”、“圣公之徒”,(国家危难时刻)还不如宋江这些盗跖呢!

《水浒》成书的三十六天罡名单,几乎与《三十六赞》、《大宋宣和遗事》如出一辙,最大的争议是“孙立”。

七十二地煞的名单,大部分为施耐庵原创,由于人物太多,限于篇幅,难免就不会跟三十六天罡那般几乎人均有故事、出场镜头多多。

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七十二地煞排在首位的“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

想必施耐庵塑造这个人物时,是纠结矛盾的,我理解是“不敢、不甘”。

假如施耐庵的经历坐实,作为张士诚的谋士,他自家代入“智多星吴用”自是挥洒自如,但要将他的谋策能力,在故事中碾压“神机军师朱武”,估计是真的不敢与不甘。

因此,在大军团作战的“阵法”这类设定,梁山北伐战辽时,朱武“识阵”,吴用不识“阵”;朱武识阵,却伤亡惨重。

在梁山讨伐方腊的杜撰故事中则更有趣。方腊起义是“明教”与“食菜事魔”,不巧,朱重八(朱洪武)参与的红巾军也是明教。

朱武是《水浒》中梁山讨伐方腊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山好汉征讨方腊死伤惨重,朱武连嫡系陈达(徐达)、杨春(常遇春)的命都没保住。

梁山北伐大势力辽国顺风顺水(梁山好汉不损),征讨被童贯一年就速灭的反贼方腊,反而死伤大半。为何?方腊,明教也,估计在张士诚的阵营,朱元璋代表的红巾军明教,要比北伐更难对付吧!徐达、常遇春北伐不死,作者既然隐晦写,最爽的剧情杀,这两位还是死于自家明教的屠刀吧!

如施耐庵敢把朱武也“剧情杀”,那么,他还真能算胆大,可惜这太明显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