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上元节(二)

作者:夜尽长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接下来,周钧从草桥结拜开始,再到朝夕相处,接着是十八相送、求婚遭拒、因病身亡,以及最后的化蝶双飞,统统讲了一遍。

故事说完,尹玉听得泪如雨下,杨玉环在那里暗暗抹泪,就连厅内的婢女们听完都掩面而泣。

平复了心情,杨玉环对周钧说道:“西厢记和梁祝,一喜一悲,说到底,却还是后者更深省一些。”

周钧第一次听见杨玉环开口,只觉此女发声宛转悠扬,却真是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

周钧答道:“喜戏大多只可远观,不可近看;而悲戏大多感同身受,知衍世道。”

杨玉环:“此言何解?”

周钧:“喜戏,旨在让观者能够收获喜悦。想要让故事带来喜悦,就必须回避现实的真实和残酷,将观者摆在他者的角度上,用偶然和藏拙来化解现实给角色带来的伤害。故而,喜戏只可远观,不可近看。”

“而悲戏,旨在引起观者的共鸣和感受,其中故事大多以真实为底稿,它与生活的本质更加贴近。观者能够在悲戏中看到现实生活的点滴,并且能在戏中看到真实的影子。故而,悲戏大多感同身受,知衍世道。”

杨玉环愣在当场,仔细思虑着周钧适才话中的一字一句。

而尹玉则一头雾水,开口问道:“你说的话,为何我听不懂?”

周钧于是便换了一种方法,向尹玉解释道:“倘若细细推敲西厢记的故事,可以发现,里面类似团圆或是惩恶一类的剧情前,大多都有偶然或者巧合发生。试想一下,这些偶然或是巧合,假如没有发生,那么西厢记到了最后,是否还会有一个欢喜的结局?”

尹玉听了,若有所思。

周钧又说道:“然而,那些偶然和巧合,在现实之中,是很难一起发生的。所以,西厢记终究只是一部喜戏。”

“再说梁祝,这个故事的原型其实来自于梁载言所著的《十道四蕃志》。那本书中,曾记载河南道汝南县的一桩奇事:那祝英台,本是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二人彼此相恋,却终未成眷,二人死后,方得同冢。”

“梁祝故事取自真人真事,因此它比起西厢记更加真实,更加贴合现实,所以,作为悲戏的它,更加令人深省一些。”

见珠帘后的二女,一起陷入了沉思,周钧最后说道:“倘若用一句话来阐明,那便是——所谓喜戏,看的是他人;所谓悲戏,看的却是自己。”

杨玉环闻言,身体一颤。

沉默了许久,杨玉环朝着珠帘外的周钧,轻轻点头说道:“受教了。”

周钧道了一声不敢。

杨玉环停了片刻,问道:“这等好故事,周主事为何不寻人将其写成话本?”

周钧:“已经请了北里的宋都知作为主笔。”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