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无题

作者:样样稀松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打游击的话,弩比火枪更实用,因为它无声,且射速快于火枪。在山林中,遮挡物多,视野也受限,在射程上就不用要求太高。

淬毒是个加持弩箭威力的好办法,郭大靖搞不到箭毒木,但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药材,可以替代。

那种药材叫乌头,据说关羽就中过这种毒箭,还是华佗给做的手术,也留下了“刮骨疗毒”的故事。

尽管不是很猛烈,可把建虏身上的肉剜下一块,想想也觉得解恨。何况,能赶上华佗医术的,又有几个医生呢?

郭大靖希望的头痛割头,脚痛割脚。中了乌头毒箭,能够给建虏增加缺胳膊少腿儿的残疾,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好事。

至于火枪,郭大靖觉得用于防御,还是可以的。当然,对于火绳枪的射速,以及威力,郭大靖见识过后,是实在不敢恭维。

哪怕是射速能够用三段击、四段击来进行持续射击,可威力,却还是差强人意。

从这一点来看,使用或装备重火绳枪才是比较好的选择。在射速差不多的情况下,重火绳枪的铅弹威力,在有效射程内,将使建虏的重甲失去作用。

即便不能破甲,重火绳枪铅弹的冲击力也足以造成钝伤。甚至于,被重火绳枪的铅弹击中,效果应该和后世的重狙打中人体差不多。

呯!血肉横飞,骨断筋折。打在脑袋上,就是个烂西瓜;打在胳膊腿儿上,就是最快的截肢手术,快刀手英国佬都要甘拜下风。

当然,有了重火枪,想要与建虏野战较量,依然是不够的。结成战阵,固然能抵挡建虏的冲击。

但战阵的速度慢,机动性差,战场的主动权,依然是在建虏手中。想打就打,不想打就走,骑兵的优势,还是明军也不具备的。

除非建虏的脑袋被驴踢了,非要死命地往战阵上撞,非要死得七七八八。

显然,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如建虏被包围,只有一条路可逃,那自然要拼命冲杀。

所以,郭大靖并不认为在短时间内,就能训练出能与建虏野战的军队。至于以战阵抗衡,在建虏的骑兵面前,则太过被动。

借助工事,以防御为主,再加上游击袭扰,不断消耗建虏的有生力量,锻炼并培养将士们的信心和斗志,才是野战的基础和根据。

火枪、弩、地雷,在防御作战中,也能很好地发挥起作用。起码在射击的姿势上,更适合于胸墙壕沟工事。

…………………….

龙骨山城。

建虏和剃头人又一次的进攻,无功而返,城墙下留下了更多的尸体。

尽管巨石定向雷已经使用完毕,但城上还有很多小型地雷。再加上弓箭、火枪、滚木擂石,攻城乏术的建虏只能再一次铩羽而归。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