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崇祯的奇葩思维,两红旗出动

作者:样样稀松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崇祯微笑颌首,说道:“韩卿老成谋国之言,朕深以为然。”

王洽无奈地躬身领旨,与韩爌一起告退而出。

道理好象是那么回事,既然不打建虏,那雇佣金就不给了。可从大局上看,多一个盟友共抗后金,总是好的。

朝鲜已经没啥作用了,再失去蒙古诸部的牵制,明朝就要独力对抗建虏,建虏也能集中力量对付明国。

殿内又安静下来,崇祯完全没有战略失策的觉悟,反倒是沾沾自喜、颇为得意。

这下,又省了几千两银子。说不定,还能重创察哈尔部,甚至是剪除林丹汗这个北元的真正传人。

趁其病要其命,朕的时机抓得真好,这事干得真漂亮。

走出乾清宫,韩爌才放慢脚步,对着迷惑不解的王洽缓缓解释道:“毛文龙的奏疏是昨天呈上的,万岁能做出此议,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王洽苦笑了一下,说道:“虎墩兔虽西迁,但建虏还要攻击,说明其尚有威胁作用。”

“有威胁,但却不大。”韩爌摆了下手,说道:“万岁欲趁蒙古诸部穷困之机,永除边患。虽然不是那么容易,但也不失为一种尝试。”

韩爌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先后作相,老成持重。引正人,抑邪党,天下称其贤”。

但从崇祯即位到皇太极抄袭京畿,这位内阁首辅并无什么建树。

在东林党书写的史评中最大的亮点,恐怕就是谏言崇祯,不要疑忌大臣,并安插很多厂卫探子,对朝臣进行暗地监视,搞得朝庭上下,人人自危。

还是东林党的老一套,以怼皇帝为光荣,于国于民全无功。而历史已经证明,崇祯不能善用厂卫,也是被臣子欺上瞒下,导致朝政日坏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韩爌不懂军事,也没有深远的目光来分析当时大明的形势。一个满肚子四书五经的家伙,又怎能在纷繁频变的局势中,为大明找到正确的方向?

王洽呢,本来是工部右侍郎。在崇祯皇帝召见众臣时,惊奇王洽仪表颀伟,相貌不凡,当即擢升任兵部尚书,负责管理全国的军事和武备。

以貌取人?!完全不靠谱,何况是兵部尚书这样极为重要的岗位。

看着象王者,实际连青铜都不是。一个个觉得自己智谋深远,其实却是臭招连连。

朝堂上被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文官统治,大明能有什么好?

…………….

辽阳。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