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真的这么做,效率和质量的确都可以保证。
“证据。”
两位院士和蒋鸿光都知道宁帆这个推测的可能性,纷纷开口。
宁帆挑起嘴角。
“博物馆北面有一个废弃村庄,那边有一座陶窑,在几百年前还有人用过,只不过毁于战争。”
“后来迁过去的人都不是本地人,也忘记那边有陶窑的事情,只有一张当年的老照片记录过这个事情。”
“照片刊载在当时的《秦风日报》上面,还有记者实地采访的记录。”
“其中就有一句话。”
“村中有旧窑厂一座,内有窑工刻文,二……烧俑,复全之纹样,为古篆书,推测为秦时所留……”
“如果能够找到这段记录,就可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了。”
“对了,这份报纸改名比较多,建议找创刊三年后的,6月17日的那篇报道。”
宁帆话音落下,现场所有的博士生都跟看怪物一样看着宁帆。
他们平时也会记住一些资料,可是能够记住是哪本书的已经到了极限,根本不可能记住更细节的东西。
毕竟历史需要查阅的资料太多了。
都不说别的,光是一个朝代的,能够从文化、教育、经济、制度、农业等多方面去研究的话,资料就是按百本来算的。
这还是后人整理出来的,要是再细致一些想要勘误或者找原文中的线索。
那就是数不清的文献和资料了。
奏折、案牍、摘抄、上疏、信件、考评表……
资料基本藏在各大博物馆和珍籍档案馆,想要借阅都要大费周折。
可看宁帆的样子,是完全没有一点回忆和查询,完全是顺口说出来的。
而且这也不是什么常见的资料,而是百年前的一份老报纸上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