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然没功名,但他是皇帝,这些年也见不无数的人间才子,钦点了状元榜眼探花两只手数不过来,当然知晓这是读书人的一种极其专注的状态。
可天底下能有让黄观这位状元如此沉迷的典籍?
练子宁也意识到不对劲了,也不管圣上就在一旁,翻开了《天工开物》。
仅仅几个呼吸,练子宁也陷了进去。
“咱们出去斗地主吧,这里留给两位大人看书!”
“不是,这什么情况……”
徐辉祖还幻想着,要是练大人和黄大人对这两部书是如何评价,回头找朱英要上一本带回去,只要能证明朱英大才,他那性格一根筋的三妹不得对朱英崇敬有加。
这样事不就办妥了么?
结果朱英推着他就到了后院。
老黄也恋恋不舍的走了出来,张嘴就说道:“朱英,你给的什么书,看起来都是对社稷有着极其重要的典籍,以我对练子宁这小子的了解,他不会有如此失礼的状态!”
“就是些收集归纳的书,算是对华夏数千年的工学和农学系统性的整理,没多大的成果!”
工学,农学?
朱元璋眼睛瞪直了,讶异道:“你编撰的?”
“对啊,闲来无事整理的!”
朱英脸不红心不跳,他能有什么办法,签到出来的东西,能发挥作用不就好了,况且这些典籍在这个时代,虽有用处,但对于往后朱英的变革,只能算是敲门之作。
见朱英这态度,朱元璋呼吸都深重了些。
要知道从古至今,能敢系统性的收纳录取天下学科,非夺天地之造化之大才方能成事。
这不仅仅是需要一个人的才学,还需要行走各地收集不同的风土民情。
这些除外,还需要编撰着有着令天下读书人信服的名望。
若无名望,书写的作品往往都无疾而终。
华佗所著的《青囊经》,也是华佗之名望才能天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