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汤和出面,告知老朱留存大明尚武的信念,始终过于一厢情愿了。
看到朱英失落,汤和轻轻拍了拍朱英,“我知道你的担忧,始终是为圣上,为天下而考虑,可汉高祖的狡兔死,走狗烹后,终有卫青,霍去病等重整武备,将那武德充沛的信念传递下去。”
“我以前也觉得掏心窝子的跟圣上相处,不应受到猜忌,可把自己心气放平和之后,反而觉得这天下能人层出不穷,怎能躺在功劳簿上尸位素餐。”
“国朝缺了谁,一样是复我山河的虎狼之师,只要这朗朗乾坤还有这汉家儿郎,岂会断了传承,比如你,你就很好,汤軏这孩子已经将你在战场的事迹跟我说的明白了,大明有你,未来的国君有你,才是最大的幸事。”
朱英一阵无语。
这不是尚武意志谁来传承的事。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朱允炆有文景之治的机会吗?
洪武朝的确跟汉高祖时期极其相似,同样是草根出身夺取天下,将一个乱世再度凝结成一个大一统王朝。
登顶帝位之后,手底下一帮能征善战的猛将,计定乾坤的谋士,都有个手腕极强的皇后。
可高祖留了仁义之名,翦除功臣的恶名有吕后来做。
老朱不一样,马皇后贤良不说,走的也早,老朱也不会把这种恶名让挚爱来承担,哪怕是朱标都不能沾染。
比起高祖事情的门阀士族崛起,老朱是不容许这样的门阀产生的,只能将权柄散发给诸王。
刘邦一样是受不住门阀士族的请求,分封了诸王。
前车之鉴便是七王之乱,吴王刘濞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掀起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当时见到七国起兵,哪怕腰斩了晁错想平息动乱,可换来的却是七国大军得寸进尺,刘濞更是自立为帝。
要不是汉景帝起用周亚夫平叛,估摸就早早就上演皇权更替的事了。
汉景帝尚且如此,换朱允炆头上,朱英是没见过这朱允炆有何优点,认知中的靖难之役,朱允炆坐拥极大的优势,平推过去就足以。
朱棣再强,可兵力上的差距是六万燕军面对八十万明军,这都能让朱棣扭转乾坤,足见朱棣之强悍,但更多的是证明朱允炆的无能。
削藩没问题,逼反各镇藩王也是意料之中,但你不能微操啊。
徐辉祖这位中山王之后,大明魏国公,明明能胜朱棣,结果半道接旨要去配合李景隆打辅助,结果被李景隆直接卖了。
这样混乱的御下之术,混乱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