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高义欢有十营精兵,共计三万三千余人。
虽然多场大战下来,损失不小,但每次战后有丁种的补充营和新附营士卒,补充进入,所以一直维持这个数。
在汝州之战中,损失最多的还是新附营,现在只剩一万五千余人。
现在这些人马加起来,总计便接近十万大军。
此时高义欢要去看的,便是精选的五万新兵。现在高义欢的地盘扩大,防御的压力便也增大。
因此高义欢为了能够让新兵,能尽快担起重任,便亲自与众将一起上,对新卒进行三个月的训练,形成一定战力后,再发往各处驻防,一边承担防务,一边接着训练。
五万新兵并非全在荆州,而是分布在长江两岸。高义欢为了避免混乱,编制也没打乱,而是先进行基础的训练后,等三个月局势稳定后,再进行一次整编。
高义欢去的新军营地在荆州城西,靠近长江边,是一座占地千亩的大营,有数百顶军帐,驻扎着五千新卒。
高义欢打马来到营地外,金声桓领着几人连忙出来相迎,“大帅!”
高义欢在马上点了点头,然后翻身下马,将马鞭交给亲卫,在众人的簇拥下往营地内走。
刚入营地,就见有不少新卒,排成长队,领了衣袍、鞋子、兵器和一卷席子,便在队正的带领下进入营帐。
三年前,高义华便同鹿邑等地商贾,合办了不少手工作坊,用来生产各种军资。
这些作坊中,除了兵器、火药、铸炮等几个重要的作坊,是由官府管理,剩下鞋子、军毯、帐篷等军资,大多交给这些商贾在做。
去岁高义欢说要扩充人马,这些工坊便开始加快生产,便给高义欢存了一批物资。
高义欢看了看营中情况,边走边问道:“士卒的装备都发下去没?”
“大帅,运来的东西,基本都已经下发完!”
高义欢点点头,“那缺口大不大!”
金声桓道:“其他物资还好说,就是衣甲少了点,士卒都只能发件黑袍子和头巾,没有甲胄防身。”
“衣甲制造比较麻烦。现在老营兵也才刚刚一人一甲。新造的衣甲,本帅还是准备交给老营,弄一个双甲营或者三甲营,新卒除了军官外,士卒便先不发甲了。”高义欢想了想说道。
在交战中,高义欢发现一支精兵,要比数千普通人马更加管用,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清军中批双甲的鞑子,便十分难缠,而这次高义欢南下,作战时也有一小部分士卒,批了双甲。他们刀剑难伤,又悍不畏死,便给了明军极大的震撼,起到了震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