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首的军官忙行礼,“大帅!”
高义欢摆摆手,径直走到那汉子身前,骂道“你个龟孙,城外有田吧,是不是还有房媳妇啊?你现在想拼命,把鞑子赶走,是不是看见鞑子打来,怕鞑子占你的田产,抢你的媳妇?你既然有这个心,为什么要等鞑子打过来,威胁到家人的时候,才知道玩命呢?男子汉大丈夫,怎能将妻儿置于险地,有卵子,就在鞑子还没打来之前把他们干回去,甚至跟着本帅,咱们打到鞑子老巢去,把鞑子给干了,行不行?”
“大~大~大帅,行!”汉子早吓得哆嗦,脑壳空白,不晓得说话了。
现在魏武军确实有个问题,就是政治主张不够明确,许多人不晓得自己干啥,所以人心还是不够凝聚,还是一支旧式军队。
当然这与高义欢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忠孝节义是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即便是目不识丁的佃户苦力,也知道岳爷爷的事迹,正是有这样一个价值观的共识,还有文化向心力,才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
现在高义欢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去讲忠,讲忠就绕不开忠君,他现在主要是义气感召,还有就是讲利益,还没摸索出一套,用来控制军队的思想出来。
听士卒们的谈话,他就晓得,他该在这方面下功夫了。
“你叫什么名字!”高义欢看着汉子问道。
“大~大~大帅,小的叫周大利。”汉子打着哆嗦。
高义欢眉头一挑,不禁笑了,“周大吉那个龟孙是你什么人?”
在襄城时,高义欢遇见一个士卒,叫周大吉,那时的情况和今天差不多,被他送去讲武堂,提高思想觉悟去了。
汉子一惊,抬起头来,忙又低下去,“大帅,那是我兄弟。”
高义欢闻语笑了,还真是巧的很哩。
就在这时,更巧的事情来了,一队魏武军的斥候忽然奔至城下,隔着老远,便急声呼喊,“鞑子撤了,鞑子撤了!”
高义欢正好站在城头,闻声走到墙垛边,看见三名斥候,一边纵马疾奔,一边大声呼喊。
高义欢听清他们的话,顿时精神一振,急忙转身,准备去城门处询问详情。
这时他走过周大福身边,却又忽然停下步子,拍了拍他的肩膀,感叹道,“大利啊!你这个名字不错,明天到本帅亲卫营报道吧!”
高义欢已经决定,将那个送到讲武堂的周大吉也调到亲卫营,不管他们能不能打,高义欢就图个吉利。
说完他便留下呆住的周大利,转身来到城楼,不多时,便有斥候被带上来,单膝行礼,“卑职见过大帅!”
高义欢淡定的问道,“城外什么情况?”
“大帅,昨夜鞑子营中的火炬,到了后半夜,许多都逐渐熄灭,然后也没人再次点燃。李都尉觉得有点可疑,便让卑职清早出去察看。卑职摸到鞑子营盘附近,发现鞑子营寨安静异常,于是靠近去看,发现人已经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