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商兄弟。我就会酿些土法浊酒,口感可能配不上这些摆设啊。”
吴大通拉过商文渊,有些焦虑,生怕砸了招牌。
“没事儿大通哥,你只管多酿酒,味道千万不要变,要的就是这家乡土法。”
说罢,来到屋檐之下,取出之前准备好的两块长条包边布帛。
研墨蘸笔,观山法和雕刀之技施展,脑中想着历代书法名家。
最终选择了“草圣”张芝的《冠军贴》中的笔体。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两幅气势浩荡,回转勾连,舒卷相宜,逶迤连绵的酒旗出现。
这一幕是看呆了吴大通和吴姜儿。
吴姜儿拉拉吴大通的衣角,“阿爹,我要学写字。”
……
随后的半个月间,找里魁陈老头办理编户入籍的人就没断过。
这些涌入的流民编户后,也都集中在几条街上。
先是吴大通的“松竹酒肆”斜对面,开设了一家茗铺,也就是茶馆。
正经的茗铺是唐朝才有,这时出现则是新鲜事物。
据说这“秦记茗铺”不光提供茶水瓜果,还有一位先生专门讲一种叫评书的故事。
又是新鲜事物,风花雪月好不热闹。
建武五年,光武帝刘秀在洛阳设立太学,诸生横巷,海内所集。
太生们听闻有此妙处,殊为好奇,许多人成为座上常客。
一则听书喝茶,议论当今世事。二则为了瞻仰对面松竹酒肆的酒旗草书。
纷纷要求见写字的书法大家。吴大通却在商文渊的嘱咐下推脱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