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第一档次大佬里,两个支持霍韬,一个支持许赞。
幸亏有王廷相在,不然“七卿”里没有人支持许赞就尴尬了。
但在场的人不只是几个大佬,还有很多其他三品官员,以及科道势力。
议论了一圈,大部分人支持许赞,少部分支持霍韬。之所以出现这样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资历问题,霍韬只是正德九年进士,至今才二十二年,就站在了这个顶端位置上。
在场人里都有很多比霍韬还资深的,心情自然十分微妙。
而许赞是弘治九年进士,至今四十年了,绝对的老资格。
虽然霍韬更想吐槽,那夏言是正德十二年的,做官不到二十年都已经入阁了,你们怎么不去说?
第二个原因就是,霍韬出头纯粹靠大礼议站队,是所谓的议礼派功勋人物,但很不讨主流舆论喜欢。
这个时候,很多大臣已经被收拾得不敢直接怼嘉靖皇帝了,但不介意反对一下霍韬啊。
所以现在就形成了这种局面,顶端大佬里支持霍韬的多,三个尚书里两个是支持者。
但整个官员群体里,支持许赞的声音更大。
便有人道:“那就呈奏皇上圣裁!”
又有人驳斥道:“廷推本就是为了公推贤良,如果动辄劳烦皇上,还要廷推做什么?”
先前的人说:“按制,吏部天官本就该由皇上独断,只是这次皇上特旨廷推而已!”
后面的人继续驳斥:“既然皇上特旨廷推,那就按廷推规矩办!”
人人心知肚明,现在就奏请圣裁,肯定是帮了霍韬。因为霍韬这样的大礼议功勋,在天子心里更亲密。
反对现在就上奏,要求继续讨论的,肯定许赞这边的人,毕竟许赞的“群众基础”更好。
两相比较,争吵时间越长,霍韬面临的舆论压力就越大。
因为按照君子之争的“道德标准”来看,如果明知“不得人心”,就应该表示不恋权势,主动让贤。
还坚持着不肯让位的,就会又产生加倍的新负面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