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其兴因此、其衰亦因此。
在繁荣发展了二三十年后,又因为一件“小”事,苏拉特的命运再度被历史进程所影响。
这一次的历史进程,叫“走锭精纺机”。
不久前发生的起义,正因此物。或者说,这是一个几十年前从大顺决议在印度弄棉花开始,就注定的历史进程。
事实上,载着刘玉灵柩的舰队,要不是因为一场忽如其来的风暴,是决计不肯在苏拉特逗留的。
毕竟,刘玉的名声,在苏拉特和在巴黎,完全不一样。
在巴黎,固然有人骂、但也有人会来灵柩旁献上鲜花和哭泣。
而在苏拉特,只怕是……不抓两团屎扔棺材上,那都算是当地人比较有“素质”了。
刘玉倒是没亲手拉苏拉特杀过人。
但他当初下南洋重整南洋棉布供应体系、打一战、定政策、以及铺开纺纱业又忽然摧毁,这一系列举动,在古吉拉特因此而死的人,不下二三十万。
除此之外,还有个特殊的“历史遗留因素”,也即英国殖民和大顺殖民的区别。
这里的区别,不是什么道德、制度、文化、法律什么的区别。
而是最基本的东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战之前。
英国是个棉布进口国。
而大顺打赢一战,甚至说在打赢一战之前,大顺就是个棉布出口国。
这,才是这里的人、尤其是一些被英国殖民统治过的人,对刘玉如此恨的根本原因。
是的,某种程度上,大顺打赢了一战,直接导致了古吉拉特以对外出口为主的棉纺织业,彻底崩溃。
织布行业完蛋,只剩下了棉花种植业和纺纱业。
对这里的一些织布为生的手工业者而言,他们当然没经历过历史上真正统治印度后的惨状。
而大顺,或者说刘玉的政策,之前偏偏又是“倒逼英国东印度公司开拓印度,施加压力让东印度公司如芒在背认为随时可能失去中国的货源,从而迫使英法在印度冲突加剧,进而借刀杀人让英国驱赶法国,然后大顺再以法国盟友的身份参战”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