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九三年(十一)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大顺不是英国,也不是法国。

大顺不要印度兵。

不需要印度人当兵,最多也就当点辅助兵,但也是募兵制。

这个事,自然可以说,是大顺这边的统治术“幼稚”了。

但这也是大顺这边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人口有的是,而且印度孤悬海外,让印度总督在印度自己征兵?这不扯犊子吗?再说了,当兵有月饷,大顺那么多失地人口呢,这些人在家里活不下去要造反,不如送印度去当兵。

不是说简单的大顺这边的统治者转不过来这个弯,好说也有两千年的边疆羁縻统治术。

而是说,现实情况在这摆着,放着世界三分之一、甚至可能快要五分之二的人口,去印度招兵?这是脑子有病。

本身,历史上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英国要改兵制,一些印度土兵不乐意了:老子自古就是靠当兵吃饭的,你让那些种姓的当兵,我们怎么办?

所以,也就很容易理解,大顺在印度的统治,实质上,那真是……作死。

印度原本不存在广泛的大顺意义上的失地农民的,因为土地制度不同。

原本就没有土地,怎么失地?

大顺愣生生在一些地区,给造出来一些失地农民。

当初牛二等人在孟加拉考察,是提出过直接一步到位,批量制造一大堆中型地主的策略的。说反正要是走大顺的土地制度复刻,早晚也得兼并,那还脱裤子放屁干嘛?

但是,一方面,这种制度更适合运输方便的地区,转型种植园。

而内陆一些地区,大顺以税收为主,而且情况错综复杂,是以选择了更接近大顺的土地制度,方便征税。

当然这个事儿吧,咋说呢?

土地既能买卖,产权又明确,那么对商人、高利贷者、地方官员来说,买地囤地就是收益率最高的。

那些乱七八糟的土地制度,虽然麻烦,但是在不断的、千百年的斗争中,达成的稳定和妥协状态。

大顺的土地制度先不先进?18世纪,你要说这玩意儿不先进,那只能说是觉得应该一步跳到理想社会的空想激进。

问题就是“太”先进了,这种先进,在法国是靠93年的风暴完成的,是需要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双重的革命的。并且,如老马在雾月十八日里所言,这种东西,初始是有利的、但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推进资本的血肉磨盘中。

以至于印度在大顺的统治下,居然出现了之前几乎没出现过的场景:失地小农起义,击杀放高利贷的、击杀地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