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扔到步兵班的,只怕按刘大人的说法,只要知其然就够了,完全不必知其所以然,是这一批候补军官中的残次品。
只要会整队、队列、变阵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连队在大营中该怎么转向就行。
甚至……不需要思考,因为真正的大战不会以连队为单位,连队只是整个营中的一部分,不可能单独行动。要做的就是在营队军官下达命令后,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如何达成营队的命令。
至于骑兵、炮兵和工兵,更不可能是刘大人的嫡传。
想到这,吴芳瑞心里坚定起来,无论如何也要考入这个参谋班,这才是刘大人的嫡传弟子。
将来真正选拔营队主官,肯定是要从这里面选。
这样想着,难免盼着,摩拳擦掌。
然而,等到真正考试的那一天,吴芳瑞懵了,或者说所有的学员都懵了。
没有试卷,没有标准,而是刘钰花了十天的时间,一个一个的单独谈话。
谈完话的人,直接被送到刘公岛,禁止和没被谈话的人进行交谈。
吴芳瑞记得自己被谈话的内容。
最开始问了一些前几天学的内容,就是对骑步炮三兵种配合的简单认知。
问完了这些后,问了问对燧发枪配刺刀的优势到底在哪的理解。
这个问题刘钰之前是讲过的,似乎有标准的答案,但是吴芳瑞在讲完标准答案后,还是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除了之前说的优势,还有一个就是战场上行进的速度。火绳枪和矛阵,必须以很慢的速度前进,这样才能保证配合不会脱节。一旦出现脱节,则可能让敌人抓住机会。”
“即便敌人的侧翼出现了弱点,这种厚实的大阵挪过去的时候,敌人可能已经补上了漏洞。可要是不列阵前进,即便有漏洞,没有阵型也是毫无意义。”
“燧发枪配合刺刀,一旦敌人的侧翼出现弱点,则可以迅速纵队前进,在敌人的阵型调动完成之前,在弱点处发动进攻。”
“更薄的横队,比方阵快;而纵队,又比横队快。”
“孙子曰: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或曰: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设虚形以分其势,彼不能不分兵以备我。敌势既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
“此皆大略,然而细思之,临阵决战,无非就是以众击寡。队列走的越快,才更有机会创造出以众击寡的机会;或者敌人露出破绽的时候,才能抓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