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淦心里也知道他自己是什么水平,想要做战略指导保持威望,那就需要一个权责特殊的枢密院,辅助他做战略指导。
用刘钰的话来说,白起、韩信、李世民、李靖这些人,不需要参谋部,只需要军事助手,他们本身就能做战略指导,也能临阵指挥,还能一人参谋部。
李淦成天自比汉唐,但心里也明白,自己这水平,至少在战场上,比之唐太宗差了八条街不止,是绝对没有战略指导的水平的。
枢密院就应该是一个权看似重、实则翻不起大浪的部门。
或者说,是一个权轻、言重的部门。
一旦李淦认为不需要打仗了,这个权不高但言重的存在,就可以随时边缘化。
枢密院权不高,是皇帝的权高,所以只要皇帝想要打仗枢密院就会看上去权高。
但实际上,这是个老虎让狐狸狐假虎威的存在,反过来狐狸为老虎出谋划策。
譬如这一次的后勤补给。
需要多少,大致计算,这是枢密院的任务。
粮食、火药、药材等,从哪调拨、动用何处的仓廪,枢密院管不到。只要把数报给皇帝,皇帝再交由天佑殿、六政府去办。
制定运输计划,怎么送到前线,这是枢密院的任务。
再比如打完仗之后的立功受赏、军官升职、人员变动,枢密院是绝对不能有权管的,也根本不能插手。
枢密院要管士兵的训练,但不管士兵的军饷。
要管新式军械的研究和装备建议,但不管买军械的钱。
要管打起来的时候怎么打,但不能插手打不打。
军中各部的参谋们隶属于枢密院,由他们辅佐主将制定行军、扎营、补给、训练等计划,在指挥权上有建议权但没有决定权。
但参谋又不依附于主将,名义上是主将下属,可实际上由枢密院管辖,可以越级汇报给枢密院。
这种制衡,会制造矛盾,但皇帝喜欢矛盾,不喜欢密不可分,相反更喜欢这种出现矛盾后居中调节的掌控。
李淦心想,待征倭结束,海军要独立成军的,也要在朝中有一席之地,但绝对不能归属于枢密院管辖,而是和六政府一样,置于朝堂之上,与外交部、陆军部并立。
枢密院则既不属于天佑殿管辖、也不和六政府一致,而是直属皇帝管辖,枢密使可以直接面陈皇帝奏事而不通过六政府、天佑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