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七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短时间内,日本的普通百姓是没有很强的消费能力的。

大顺的人力成本,折算成白银,大约是此时荷兰的四分之一;而此时日本的人力成本,居然比大顺还低了将近一半。

这一点大顺是真比不了。

比如日本的马,并不用马蹄铁,而是用稻草编织的草鞋给马套上,称之为马沓。

一方面因为日本资源缺乏,冶铁技术强,也缺乏好的铁矿。

另一方面也是人力成本真的是太低了,哪怕一个时辰换一次草鞋,也比买个马蹄铁用许久便宜,这在大顺实在是难以想象。

除此之外,和大顺那边真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有一些区别。

因为四周沿海方便运输、城下町制度、武士工商围绕主城生活的因素,日本这边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是高于大顺的。

加之战国时代之前庄园主经济的残余,使得日本家庭手工业的分工程度,也高于大顺的农村。当然,不能和工商业相当发达的松江、景德镇等地比,但农村整体上是略高的。

大顺这边也是自给自足,但手工业可以外销;而日本这边出了俵物鱼干之类,也没什么可以外销的手工业品,但其内部自给自足是没有问题的。

很多货物暂时来看,确实很难在日本大规模销售。

这里面有一个阈值,就像是马蹄铁和草履马沓,什么时候大顺这边运来的马蹄铁的成本彻底压过了合计在一起使用寿命的草鞋,才算是真正的开埠。

就像是原本历史上苏伊士运河开通,成为了压到松江纺织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

这个阈值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威海的那群工匠用镗床镗出合格气缸的那一刻。

大顺的商人当然不会看这么远,他们也没在乎日本的百姓能不能买得起。只要能开埠,就算售卖丝瓷玻璃等奢侈品,依旧可以获得极高的利润。

刘钰盘算了一下,这也算是一件好事。

短时间内,不会对日本幕府体制的基础造成巨大的冲击,士农工商等级制下,只要农民和武士稳定,幕府还是可以坐得稳的。

坐得稳,就会慢慢习惯开埠的存在,等到阈值到来的那一刻,就像是温水煮青蛙,想跳也跳不出来了。

几日后,在武士和士兵的严密保护之下,刘钰和德川吉宗就在神户村见了个面。

上一次刘钰是带着巴结的态度去的江户,为了贸易信牌。那时候德川吉宗没有在面前横一道竹帘子,在日本那边看来是给了刘钰极大的颜面。

这一次两人再度会面,时过境迁,只是分了宾主,再没有上一次在江户时候的繁琐礼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