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三章 作孽则心忧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很快,有人汇报了消息,说是从昨天下午开始,就有许多的华人或者种植园的奴工,朝着南边逃去,可能有上千人。

并不是所有城外的华人都参与了起义,而是许多因为蔗糖贸易不振而失业的乌衫党和无裤汉。

这些人都是些悍勇之辈,平日里在糖厂就是不受管束的,自然行业不振的时候也是最早被开除的。

从传来的消息看,他们手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器,很多认只是背着一些简单的行李,很多人空着手。

而且昨晚上其实根本没有多少人在巴达维亚周围,只有几十人、最多一百人,到处点火、放鞭炮,虚张声势而已。

瓦尔克尼尔听完这个消息,心头生出了一丝不祥的预感。

向南?

不是往东?

东边沿海城市的华人不少,这些人如果不敢攻打巴达维亚,按说是应该往东去他们同胞更多的地方。

如果是往东,那倒没事了。沿途都有堡垒,而且巴达维亚有优秀的海船,凭借海运优势,只要井里汶、淡目等地的守军占据堡垒固守,没有大炮的起义者根本不可能攻下来。

到时候海军军队一到,起义就会镇压下去了。

可往南走……这问题就大了。

昨天看到的那封信,以及起义者提出的纲领性文件,都让瓦尔克尼尔感觉到这里面有一双幕后黑手在操控。

向南、向东南,是连绵的山区。此时叫勃良安,后世叫万隆。

这里,是东印度最早实行强迫种植制度的地方,此时称之为勃良安制,算是一个尝试挽救公司赤字的政策尝试。

而这种地方,也是最契合起义者纲领的地方。

所谓勃良安制,用后世的话,叫做“商业资本主义垄断下的变相农奴制”。

荷兰人强迫各个村社种植一定比例的欧洲市场急需的经济作物,比如棉花、靛蓝、木蓝、咖啡等。

比如这个村社,一年要缴纳100斤棉花,那么村社的社长、当地土著的贵族就得到了荷兰人的授权。

哪个村民要是不种,就要被绑在树上鞭打、行刑。

就瓦尔克尼尔所知的情况,当地的土著村长、社长等,可谓是手段残忍,丝毫不会顾及所谓的同胞情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